UCA|北美新视界

从痛不欲生到重获新生,《走出深渊》纪录片预告短片首映&与剧中人现场座谈

抑郁症是什么?有人说是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有人说是矫情,企图博得众人关注;有人说是心情低落,忍一忍就会过去…… 它藏在生活中隐秘的角落,让人容易忽视。醒来到起床需要几个小时,会被认为是懒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会被认为是休息不好;失眠多梦,肠胃不适,会被认为得了其他疾病…… 以上其实都是抑郁症的表现,抑郁症会诱发或加重躯体疾病,会诱发患者施行自残,日积月累后可能会摧毁抑郁患者。 抑郁症,就像是大脑的“流感”,正在成为仅次于癌症的杀手。 可是,由于对抑郁症的不了解,很多人拒绝相信家人(尤其是孩子)患有抑郁症,更加不能接受药物和专业治疗,而是选择忽视或硬撑,最终导致悲剧产生…… 本文的两位主人公,勇敢地走到公众的面前,用她们曾经痛不欲生的真实经历,来告诉大家—— 抑郁症很可怕, 但比它更可怕的是“讳疾忌医” 是逃避和无知…… 走出深渊 01: 彭一玲女士的自述 丈夫去世,女儿和我都病了 我和我的高中同学组成家庭,生下女儿。十多年前我移民美国,努力工作,操持家务,一心成为一位好妻子和好母亲。 但生活并不总是遵循我们希望的路径,精神疾病的挑战不期而至。 我丈夫41岁时因酗酒去世,这对我打击很大。白天,我强颜欢笑地工作,夜夜垂泪到天明。有好几次,我拿着车钥匙开了车门,连先迈哪一只脚上车都要考虑20多分钟。 雪上加霜的是,我还没从丈夫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又遭到更大打击:女儿发病了。 最初的迹象是,女儿连续十几天失眠。我以为她只是学业繁重,建议她多运动来解压。几个月后,女儿的情况愈加严重,认不得学校辅导员,也认不得我,必须强制送院治疗。 在医院,女儿被诊断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五个月内四次进出精神病院。我很绝望,整个人崩溃了。我长时间失眠,不停地哭泣,不敢出门,恐慌和极度焦虑。好几次试图自杀,想带着女儿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一天,我坐朋友的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突然觉得朋友开车太快,受不了,要求她开慢点。当时我失控地尖叫,脸色惨白,冷汗直冒。朋友们以为我心脏病发,把我送到医院急诊室,四小时检查下来,没发现身体有问题。 医院建议我去看精神科医生,最终被诊断为恐惧症和抑郁症。 丈夫原来是双相 让我震惊的是:女儿的精神科医生根据家族史判断,我丈夫并非是简单的酗酒,他在大学时就已经患上双相情感障碍,一直用酒精自我麻醉。而我在20年的共同岁月中,对此却一无所知! 回想起来,我丈夫在世时已经有很多迹象: 他有时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无所不能;有时又非常消极,什么都不愿意做。这其实是很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症状。可是我不懂,只知他酗酒多年,根本没想过他可能患有精神疾病!

“我是谁?“——《华二代的文化和身份认同》讲座精彩回顾

旨在关注华裔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美国华人联合会WAVES项目小组(以下简称UCA Waves项目),于9月26日成功举办了一场免费讲座,探讨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与身份认同”的话题,129人报名参与了这次线上的讲座。 “文化和身份认同”不是一个单选题 01:“文化和身份认同”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你如何看待你自己; 第二,别人如何看待你。 02:“文化和身份认同”会随着年龄、认知的不同阶段而改变。 03:作为第一代移民,在说英文的时候常常会对自己有口音感觉尴尬,但是, 一个人说英文有口音,其实是意味着这个人有更广泛的文化背景,比只会说英文的人懂得更多种语言,而且正在更积极地去学习另一种语言。 当你这样去想的时候,就无须为自己说英文时有口音而觉得难堪。 04:当你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时,你会感觉到不舒服,这很正常。 05: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与众不同。 06:两种(或多种)文化、身份实际上可以共存。接受一种文化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另一种文化。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 帮助华二代解决“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困惑,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01: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能够畅所欲言的家庭氛围,接纳孩子的感受。 感受本身没有对错,孩子可以、也可以不以自己的中国身份而自豪。 放下家长的架子,融入孩子的社交圈子,了解孩子的喜好,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才能有机会更好的帮助到他们。 02:父母应该学会问问题,而不是随意下结论,或者一味地灌输自己的观点。 03: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为孩子提供一个与时共进、尊重并愿意了解其他文化的积极形象。 04:有些父母都会在潜意识里去给孩子”洗白(让他们更多的加入白人的圈子,玩他们认可的运动、选择他们认可的职业)“,但是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学习中文,讲汉语,这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05:当父母为孩子设定许多条条框框的时候(如不能和xx族裔的人谈恋爱、结婚;不可以选择xx专业/工作等等),不妨想一想当初自己为什么选择来美国,来到美国也就意味着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开放的世界,那又为何要用传统的、甚至可能是落后的观念去束缚孩子呢! “模范少数族裔”的迷思 01:“模范少数族裔”的说法以偏概全,给所有的亚裔(华裔)刻画了一个统一的形象、一个不客观的评价标准,符合这个标准似乎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 比如说:你是中国人,你就一定擅长数学;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华裔都擅长数学。 02:其他族裔对华裔的刻板印象还包括:只会学习的怪咖、没有幽默感、不具有领导力、胆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同为华裔,同样有个性上的差异。我们也没有必要因为自己不符合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标准”而感到沮丧。

“我是谁?“——《华二代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免费讲座开始报名!

我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为什么在家里感受到的文化,和在学校里感受到的不一样? 为什么我在家里吃的食物,其他同学觉得无法接受? 为什么我的性格不能像其他美国同学一样热情、奔放? 为什么我必须勤奋刻苦,上好大学? 为什么我必须要学习中文? 为什么…… 这些问题,想必是许多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二代们想过、问过、挣扎过的问题。 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则是东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的摩擦、碰撞、差异、甚至冲突,比如饮食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家庭观念、社会责任等等。 正是这些难以调和的差异和冲突,常常让华裔青少年感到困惑和烦恼,甚至是痛苦和压抑。 文化和身份认同 旨在关注华裔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美国华人联合会WAVES项目小组(以下简称UCA Waves项目),将于9月26日举办一场免费讲座,探讨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与身份认同”的话题。 讲座内容 A、身份的定义是什么?是什么具体定义了文化身份?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identity? What defines cultural identity

《反对歧视亚裔、反校园霸凌,父母须知手册》【下篇】(推荐收藏)

如何与青少年讨论歧视亚裔的问题 青春期的敏感 亚裔家庭对于“学业成就”的执着追求 同学之间的竞争 华人的谦虚内敛与美国直率文化的碰撞 身份认同的迷惑…… 在美国长大的华二代,大多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而这种压力往往是在单一文化背景下长大的父母所无法理解和想象的。 而如今,疫情的大流行,病毒溯源的政治化、中美关系的不确定、亚裔仇恨犯罪事件的屡屡发生……进一步将亚裔青年们推向“困窘”、“尴尬”的境地。 该如何与家里的Teenager(青少年)谈论关于歧视亚裔的问题呢?美国华人联合会心理健康项目(以下简称UCA Waves)的负责人Lily Chen在接受采访时详细解答了这个问题—— 访谈要点摘录 对现在仇视亚裔行为有何看法?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应对? • 对仇视亚裔行为感到非常的痛心,我们能做的就首先是举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 仇视亚裔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家长要多关心孩子,日常多跟他沟通。因为孩子个性的不同,有些孩子愿意跟家长讲、有的不愿意讲,家长要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和社区的情况非常重要。 • 六个月的孩子其实就能够感知种族的差异,比如对肤色敏感。3、4岁的孩子对种族有比较清晰的感知。初高中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如果产生迷惑,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家长对此不能不重视。 对心理疾病不能有偏见,应该有正确的态度 • 我们一直强调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往往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心理疾病也是疾病的一种,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对病人要多关心多沟通。我们养育孩子不只是给他们吃饱喝足就可以了,心理健康,也应该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要随便去论断孩子,要时常怀着一颗愿意倾听的心,慢慢地听、轻轻的说。 模范少数民族的迷思

孩子说:我不想去上学!……怎么办?

有许多孩子都有过不想上学的经历,这是最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之一。然而,如果父母不做出有效的回应,孩子可能会从不愿上学,发展到拒绝上学,结果导致更大的问题和严重的后果。 孩子们不愿意上学,有时是用语言表达,也有时候可能会通过以下行为表现出来: 上学前发脾气 拒绝起床或穿衣服 害怕坐校车 一遍又一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我能呆在家里吗?我们不能在家上学吗?) 上学迟到 在教室里哭泣 要求去找护士,然后打电话叫家长来接他们 旷课/缺课或提前离校 …… 教育心理学家简·希利(Jane Healy)博士在她的著作《不同的学习者:识别、预防和治疗孩子的学习问题》中讲述了关于孩子不愿上学的问题。 01 “不愿上学”并非“问题”本身 教育心理学家希利博士说,“每个孩子都可能有不想上学的时候,这很正常,但如果你的孩子反复说这句话,请注意:这可能是“出现问题”的一个信号,而并非“问题”本身,引发“不愿上学”的原因,可能是社交问题、情感问题,或者学习问题。 家长需要找出一个完整的答案,而不要完全依据你的孩子当时告诉你的东西。 “关键的问题是,第一,父母对于此事是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去发现在学校里是否真的存在问题。” 第二,在找到问题的答案后,父母应该如何解决?是安抚孩子,还是施加压力让他们去上学?无论采取哪种措施,家长必须明白的是——只有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理解和接纳,“改变”才有可能会发生。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理解和接纳 “改变”才有可能会发生 02 问问题和仔细倾听 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很喜欢学校,突然就对学校不感兴趣了——这是一个令人警觉的信号。 希利建议,和你的孩子谈谈白天发生了什么。

伊利诺伊州参议院57-0一致通过法案,要求学校教授亚裔美国人历史

随着《亚美社区历史平等教学法》(Teaching Equitable Asian American Community History, TEAACH)进入最后的投票阶段,伊利诺伊州即将成为第一个要求公立学校将亚裔美国人历史作为其课程的一部分的州。 修改后的《亚美社区历史平等教学法》TEAACH法案(HB376)于5月25日在伊利诺伊州参议院获得了57-0的全票通过。 该法案在参议院修正后将再次回到众议院进行二次表决投票。 该法案成为法律之前的最后一站是伊利诺伊州州长普利茨克(J·B·Pritzker)的办公桌。 该法案将要求从2022-2023学年开始,伊利诺伊州公立小学和中学将正式要求开设亚裔历史课程,指导学生了解亚裔美国人在美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在民权和国家发展方面。 《亚美社区历史平等教学法》(TEAACH ACT)由伊利诺伊州参议员江珍妮和伊利诺伊州参议员Ram Villivalam共同发起。 法案发起人之一,伊利诺伊第17选区众议员江珍妮(Jennifer Gone-Gershowitz)表示,亚裔美国人是美国的一部分,但是大多数亚裔在美国相当于隐形人。如果亚裔想要做的更好,获得更多美国人的尊重,那么首先需要美国人取消对亚裔的刻板印象,开始真正的了解亚裔。 Villivalam是印度裔美国人,他认为解决仇恨犯罪问题需要 “在政府中有更多的代表 “和进行旁观者培训。 “我们也是少数民族,”Villivalam说。”我们需要与其他少数族裔一样确保我们的问题也被放在同一个镜头里,我们站在一起团结一致。” 该法案由亚美公义促进中心 – 芝加哥分部牵头,美国华人联合会伊利诺伊分会(UCA),芝加哥华埠更好团结联盟,以及多个华裔、日裔、东南亚和南亚社团一致支持并推动该法案,亚美公义促进中心表示,自新冠病毒流行以及美国实施封锁以来,美国各地频繁发生反亚裔歧视和暴力袭击。所以自2020年初以来,他们就一致推动该法案。在今年3月亚特兰大发生针对亚裔的袭击后,该法案迅速在伊利诺伊的立法机构获得支持。 法案简介如下: “修改【学校守则】里的课程学习条款。要求每所公立小学和中学在其课程中都包括一个研究亚裔美国人历史事件的教学单元;包括适用于本法令的规定条款。规定美国的历史教学应包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日裔美国人的非法关押的研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第100步兵营和第442 团作战战斗队的英勇服务。” 然而法案第二部分只要求所有伊州公立学校教日裔美国人历史及其贡献,只字不提排华法案及华工建设跨美国铁路辛酸历史.

《反亚裔歧视、反校园霸凌,父母须知手册》【上篇】(推荐收藏)

疫情期间,孩子们在学校可能会遭遇歧视/霸凌/冒犯/欺负,家长们,你们是否了解,当遇到这些情况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积极面对呢? 1: 如何应对微歧视(冒犯) 给孩子的建议: 向冒犯者提问——“为什么你认为这[有趣/真实/恭维]?” 用“我”来表达你的感受——“这让我感到[失望/受伤/激动]。” 练习一下当别人对你有轻微冒犯时,你该如何回应。 给父母的建议: 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你的孩子能够分享他们被冒犯的经历,不评判是非,倾听、了解、接纳孩子的感受。 学习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给孩子提供建议,并一起寻找多种解决方案 2: 如何应对歧视和霸凌 你担心孩子被歧视/霸凌吗? 在疫情期间,圣母大学从事心理研究和大学生临床心理咨询的谢维扬博士和她的同事针对华裔父母进行了一项调查,258位家长回答了以下问题: “在COVID-19期间,你有多担心你的孩子(或你自己)受到欺凌或歧视?” 只有4%的人表示,他们不担心自己的孩子在疫情期间受到歧视。22%的人说他们有点担心,48%说比较担心,26%说非常担心。 学校是如何反霸凌的? 美国K-12教育系统的每个学区都会设定该区的反霸凌政策。学校在学生守则和校规里都会明确反霸凌的政策。” 同样的,在大学里,也有相应的校规、上报流程、干预处理机制。 建议父母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看看本校区对于仇恨、种族歧视的政策和规则。 什么样的行为属于霸凌行为? 1.身体攻击(打、推、掐、踢) 2、戏弄和辱骂 3、散布谣言或告诉别人不要和某人做朋友 4、网络欺凌(“现在欺凌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它也发生在家里。”)

UCA暑期大学–报名截止日期将至!

UCA暑期大学开始招生以后,北美各地的同学报名踊跃,目前离6月18日报名截止日期还有5天,希望还没有报名的同学抓紧时间。 UCA作为一个以“服务、引领、激励”为主旨的全美华人组织,我们对教育和培养下一代承担着重大责任。知识、智慧、价值和历史的传承关乎到全美华人的长远利益,也是UCA使命和愿景。2019年UCA与CLUSA合作在几个州推出和实施了青年公众服务/政府实习项目;2020年,尽管面临着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仍旧在8个州成功实行了民主实习计划。今年2021 UCA暑期大学将是我们的另一个培养华裔青年领袖和领导力的新项目的开端。 2021 UCA暑期大学提供为期一周的网上课程,讲师均是政商企业界顶尖的演讲者,他们具有真实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可以与学生分享和互动。暑期大学涵盖的10主题都是学生通常没有机会在学校或在家中学习的关键问题和知识,从身份认同、美华历史、公民参与,到代际对话、创业体验……有助启迪激励思考讨论,成熟认知个人和社会。一周时间同学们不仅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可以通过亲自动手设计培养媒体素养和实践能力。UCA暑假大学讲师和课程表如下: 讲师阵容 ·Ted Gong – 1882基金会主席,前高级外交官 ·Haipei Shue – 美国华人联合会(UCA)会长 ·Dr. Da Hsuan Feng – 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前副校长· Dr. Zhiqun Zhu – Bucknell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教授和国际关系系主任 ·Dr. Hermann Liu & Tong Zhang – 风险投资家和科技投资者· Rui Xu – 堪萨斯州议会议员

拓宽视野,汲取智慧 -UCA暑期大学见闻

学生翘首期待已久的2021 UCA暑期大学在本周一正式开课!三天紧张的学习和热烈的互动让同学们经常忘记休息,全心投入了一个新颖独特的学习体验之中。 第一天 开学第一天,UCA会长薛海培简短致辞欢迎参加此次暑期大学的同学们,他介绍,“暑期大学旨在培养下一代华裔领导人。我们希望借着此次学习给学生们最好、最有价值、最充实的生活,让学生们拥有父母们可能拥有,也可能没有的生活。 薛海培说,为什么我们将暑期大学的主要内容称之为领导力培训?因为在当今世界,我真的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成为领导者,他们必须如此。领导者并不是指CEO式的大人物,也不是官员,而是会主动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扭转局面 ,并力求改变的任何人。” 资深外交家、1882基金会创始主席Ted Gong教授了开学第一课:美华历史和现今影响。Ted深入浅出,还给同学们展示了自己家庭的一些老照片,让同学们从众多历史照片中感受到华人在美国历史上虽然做了重大贡献,但是仍然受到以排华法案为代表的不公正待遇和种族歧视。当天下午薛海培会长和同学们再次见面,讲述了对华裔身份认知和作为华裔美国人意味着什么? 第二天 第二天上午的课程以代际对话的新颖形式进行,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前校长Da Hsuan Feng博士和Bucknell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教授、国际关系系主任Zhiqun Zhu博士与年轻人进行了一场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的深层对话。对话涉及国际、中美和美国国内多个层面的众多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下午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讲解和对话,两位成功的风险投资家和新技术投资专家Hermann Liu博士和Tong Zhang先生与同学们分享了他们走过的人生经历,介绍他们的投资经验,并对年轻人勇于创新的精神给与鼓励和指导。 周二的课程内容紧张而又精彩,也激发了许多同学的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兴趣。同时由于时间紧,使部分同学因为不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而感到遗憾。 第三天 对于华裔应该是民主党或是共和党,还是独立政见人士的争议,由堪萨斯州议会议员Rui Xu和前圣安东尼奥市议员Elisa Chan做了代表两党的辩论,场面生动,别开生面,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周三下午是一次言传身教的难得的课程,年仅25岁的美国参议员Ossoff立法助理Felix Wu,作为同龄人,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从高中开始参政的经历,并给同学们介绍了学生如何参政议政的路径。他还告诉同学们即便没有计划参与政治和竞选,也可以在许多领域和部门为公众服务。 三天的课程节奏紧凑,授课、对话、分组讨论、小组和个人提问一环扣一环,同学们精力集中,积极参与,颇有收获。一位学生家长给项目负责人齐虹女士发了这样的信息:“我家十年级学生这周在参加UCA暑期大学。她告诉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她有机会听到讲师和同龄人讲授许多课题。很多同学都把镜头打开,积极参与讨论。特别是今天上午,整个课程没有一分钟沉默。她一直在参与其中。”这位爸爸又写到,“我给她报名的时候她还不太情愿,以为会跟上课一样,边上课边拿手机聊天。结果这两天说大家都很积极参与,根本没时间玩手机,这在去年一年学校上课是完全不一样。去年一年高中生上课基本没有人开摄像头。” 我们相信像这位同学一样的还大有人在,我们希望在今后几天的学校过程中同学们能够把握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拓宽视野,汲取智慧,度过一个收获满满的暑期大学。

芳菲未歇,夏木可人 – UCA暑期大学纪实(下)

作为育有三岁娃的华一代妈妈,我平常总是关注家长对华二代的评价:“他们太幸福了”,“我们无法理解他们”,“他们太天真了”,甚至,“他们被洗脑”,“他们不知恩图报”。 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夏天,我加入了UCA首届青少年公民教育与领导力暑期大学的导师队伍。 在听完从亚裔国会议员到罗德学者再到哈佛专家的强大阵容讲座后,华二代青少年们有什么想说的?我决定引导学生就所得的启发针对“赋能华裔美国人(Uplifting the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此,我以加州著名公共媒体KQED的青少年挑战大赛为蓝本设计了Capstone Project,让150+学生的声音转化为展现华裔社区的媒体内容。 UCA部分展示在全国KQED平台的学生作品有人认为“赋能华裔美国人”应该展现所谓“正能量”或至少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然而,Capstone Project作为媒体内容最珍贵的其实是叙事表达的真诚动人。更何况,勇敢发声本就是华裔鲜少被重视、认可的能力。在授课环节,除了提供斯坦福大学公民思辨课程和其他媒介素养的工具和资源,我格外强调要同时尊重个体经历与宏观研究的包容视野,而不要局限于狭义的“积极”甚至“正确”。 短短一周指导这群青少年,我时而揪心、时而惊喜、但总是感动。 在亚裔仇恨犯罪中被迫审视自己的社区和社会,从学校交友圈窥探肤色与文化的隔阂,到基督教与华裔的碰撞中反思政治环境,我读到华二代的挣扎、痛苦、甚至创伤。 在客家土楼中寻找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灵感,从对妈妈的英语口音羞愧到拥抱自己的移民身份,最终从历史到全球去收集华裔领袖的声音,我看到华二代的创新、自省、骄傲。 前20名音频作品Celina谈自己在客家文化中反思气候变化与华裔身份在性少数群体与华裔身份中找寻自己的认同,从教幼儿园同学中文“老虎”表达自己的独特,到食物、社区、街角去发现华裔社区的美好,我看到华二代的韧性、幽默、眼界。 01 Olivia结合反亚裔仇恨犯罪等事件把过去和现在结合起来,反映亚裔美国人的生活环境和感受。“我使用的唯一颜色是红色。它表达了亚裔美国人所经历的痛苦(血腥和枷锁)以及所有努力的目标(平权)。跑步的男人是透明的,因为亚裔美国人很容易被社会大多数人忽视。玻璃天花板也是透明的,因为社会不想承认它的存在。” 02 Kevin做了一个关于亚裔美国人领导角色的项目,因为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以某种方式改变这个世界”。 他说,“我从小就知道,每一次‘改变’都始于一个起源和一个想法,也始于一个人……我的目标是激励华裔美国人在一个完全不同但陌生的国家、经济和政治体系中代表自己。” 03 Will和很多学生一样,深感这个科技把人连接紧密的时代中世界前所未有的分裂。“人们经常评判他人,排斥他人。 然而,我们必须明白,人虽然不同,但本质上是相同的。”通过描绘一对酷儿非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人,Will呼吁放下偏见,尊重个体。还有不少学生选择了制作音频播客作品,不方便分享在此,欢迎大家去KQED https://learn.kqed.org/challenges/  输入我的teacher code TIUQMEMA了解。北宋诗人秦观偶感春夏更迭时曾豪言: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的确,四季变换尚且可期,正迈向成年的青少年更值得珍惜困惑与未知、转变与多彩。 四季轮回尚且自然,曾是少年的华一代以及终会不是少年的华二代更该倾听彼此种种。 回到文首的问题,当我拾起非线性、非两分法的眼光,发现芳菲未歇,夏木可人。 而这,以Capstone Project作业师生评比双料第一名Felicity的视频作为结尾再合适不过。我截图几张并附上中文字幕全文,推荐大家看视频完整版。 [ More Sweet and Less Bitter | 多一点甜 少一点苦 (English & Chinese CC)]

Scroll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