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华人大讲堂:亚裔历史进课堂-从立法到教学

01 为什么要推动”教改“ 美国有超过2400万亚太裔,他们为美国的开发和成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美国的K-12教育极少包含或教授亚太裔历史,这种教育的缺失导致美国对亚太裔的歧视,甚至造成反亚裔仇恨。 目前美国反亚裔仇恨犯罪的激增,突显了在我们学校教授亚太裔历史课程的紧迫性,也给与了亚太裔一个难得的机会去纠正这种教育的缺失。亚太裔历史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抵消现有的种族偏见,并加强我们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国家的公民对本国历史和族裔有更加充分和全面的认知和教育,才能保障和推动一个宽容自信,融合发展的21世纪新美国。 伊利诺斯州议会最近通过的增加亚裔历史教育的法案就是这一机遇的证明。目前,全国各地的亚裔民选官员、社区领袖或教育工作者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推动本州的“教改”,意义深远。 02 关于演讲者 国会议员孟昭文(Grace Meng):在国会提出促进学校的亚太裔美国人历史教育,帮助消除对亚裔的偏见和歧视的议案。 伊利诺伊州议员江珍妮(Jennifer Gong-Gershowitz):伊利诺伊“教改”法案共同提案人,成功推动该州亚裔历史教育进课堂。 郭志明(Stewart Kwoh):美国律师,教育家和民权领袖。《亚裔美国人促进正义》创始总裁兼董事,《亚裔美国人教育项目》创始人。 Ting-Yi Oei: 1882基金会联合创始人,教育家 Kani IIangovan: 精神科医生,新泽西教改推进组织MakeUsVisible创始人 Sima Kumar: 新泽西大学及高中英语文学教育专家 Billy Zeng: 麻州反种族主义,教育公平和正义联盟(CARE)学生代表

“我是谁?“——《华二代的文化和身份认同》讲座精彩回顾

旨在关注华裔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美国华人联合会WAVES项目小组(以下简称UCA Waves项目),于9月26日成功举办了一场免费讲座,探讨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与身份认同”的话题,129人报名参与了这次线上的讲座。 “文化和身份认同”不是一个单选题 01:“文化和身份认同”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你如何看待你自己; 第二,别人如何看待你。 02:“文化和身份认同”会随着年龄、认知的不同阶段而改变。 03:作为第一代移民,在说英文的时候常常会对自己有口音感觉尴尬,但是, 一个人说英文有口音,其实是意味着这个人有更广泛的文化背景,比只会说英文的人懂得更多种语言,而且正在更积极地去学习另一种语言。 当你这样去想的时候,就无须为自己说英文时有口音而觉得难堪。 04:当你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时,你会感觉到不舒服,这很正常。 05: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与众不同。 06:两种(或多种)文化、身份实际上可以共存。接受一种文化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另一种文化。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 帮助华二代解决“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困惑,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01: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能够畅所欲言的家庭氛围,接纳孩子的感受。 感受本身没有对错,孩子可以、也可以不以自己的中国身份而自豪。 放下家长的架子,融入孩子的社交圈子,了解孩子的喜好,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才能有机会更好的帮助到他们。 02:父母应该学会问问题,而不是随意下结论,或者一味地灌输自己的观点。 03: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为孩子提供一个与时共进、尊重并愿意了解其他文化的积极形象。 04:有些父母都会在潜意识里去给孩子”洗白(让他们更多的加入白人的圈子,玩他们认可的运动、选择他们认可的职业)“,但是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学习中文,讲汉语,这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05:当父母为孩子设定许多条条框框的时候(如不能和xx族裔的人谈恋爱、结婚;不可以选择xx专业/工作等等),不妨想一想当初自己为什么选择来美国,来到美国也就意味着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开放的世界,那又为何要用传统的、甚至可能是落后的观念去束缚孩子呢! “模范少数族裔”的迷思 01:“模范少数族裔”的说法以偏概全,给所有的亚裔(华裔)刻画了一个统一的形象、一个不客观的评价标准,符合这个标准似乎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 比如说:你是中国人,你就一定擅长数学;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华裔都擅长数学。 02:其他族裔对华裔的刻板印象还包括:只会学习的怪咖、没有幽默感、不具有领导力、胆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同为华裔,同样有个性上的差异。我们也没有必要因为自己不符合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标准”而感到沮丧。

UCA华人大讲堂:《前进》-与杨安泽对话

UCA将于今年10月份重启华人大讲堂系列讲座!!! 第一场讲座:《前进》-与杨安泽对话 时间:10月3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点 内容:与杨安泽一起线上探讨新书《前进》 活动链接(也可通过read more进入注册页面):https://us02web.zoom.us/meeting/register/tZMkcOihrjIuHdx8sOEHWpVIaSr6b8IGbK_p UCA将于10月3日举办华人大讲堂,邀请2020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和2021年纽约市长候选人杨安泽介绍新书《前进》。 关于杨安泽 自从2020年起,杨安泽的名字就出现在了美国各大媒体上以及大多数华人的口中。他不仅是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和纽约市长候选人,还曾被奥巴马总统任命为全球创业大使。此外,杨安泽还是一名畅销书作家。他在2018年出版的《对普通人的战争》(The War on Normal People)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将全民基本收入的理念带进了主流政治。 关于《前进》 《前进》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忆总统选举;第二部分探讨美国民主制度的现存问题;第三部分提出解决。杨安泽在书中表示,”全民普遍收入计划(UBI)和工作自动化的威胁对于美国目前政治的影响只是一个开始,美国政治体制中的一系列问题会从各个层面危及我们的民主。他认为美国的民主机制正在走向衰败,我们需要做的是清理体制的泥潭,了解其中的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案…….

亚裔快讯|多名亚裔名人入选2021年度百人榜

01 多名亚裔名人入选时代百人榜 02 百人会发布白皮书呛声司法部 03 唐人街反仇亚及经济问题研讨会 04 失踪韩裔女性突显媒体报道偏颇 05 杨安泽发布新书提出成立新党 06 华裔设计师黑礼服捕捉疫情时代 #01 多名亚裔名人入选时代百人榜 本年度《时代》杂志评选的影响力百人榜名单上,有好几位熟悉的面孔,包括英伟达(Nvidia)公司的创始人黄仁勋(Jensen Huang)、当红的新锐导演赵婷(Chloe Zhao)、笑星杨伯文(Bowen Yang)、韩裔女作家Cathy Park Hong、体操运动员Sunisa Lee等。 黄仁勋于1993年创立了英伟达,并一直担任 CEO 。该公司的图形运算器(GPU)曾在图形卡、游戏显卡具有领先地位,如今在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大显身手。这得益于黄于2003 年力排众议,指示把GPU设计调整为可执行其他更通用的计算任务,由此奠定了今天的神经网络和虚拟货币的算力基础。

紧紧抓住“松开的手”——预防另一个生命在下一个40秒内自杀

著名诗人泰戈尔用“生如夏花”来赞扬生命的鲜活与美好。然而,在世界各地,每40秒钟就有一个人由于不堪在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压力或是疾患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给家人与朋友乃至社会带来永久的伤痛和损失。 世卫组织精神卫生和物质滥用司科学家亚历山德拉·弗莱什曼(Alexandra Fleischmann)博士说:“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这相当于每四十秒钟就有一人死亡。实际上超过一半的自杀发生在年龄较轻的人群,也就是低于45岁的人中间。自杀是15至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特别是女孩,这令人非常非常难过。” 9月是自杀预防宣传月,这是一个提高人们对这一禁忌话题认知的时间。 为什么有的人会放弃生命?面对种种生不如死的困难或者痛不欲生的经历,怎样去接纳与改变?如何帮助身边的他们走出自杀的漩涡? 弗莱什曼:“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发现的自杀人数最多,占所有自杀事件的79%。 然而,如果你看一下每十万人口的自杀率,你就会发现高收入国家的自杀率最高,为每10万人11.5例。高收入国家死于自杀的男性几乎是女性的三倍,而在中低收入国家男女自杀人数更为均等。”在高收入国家,公认自杀与精神疾患,特别是抑郁症和酒精使用障碍之间存在联系。许多自杀是因丧失处理生活压力的能力,如财务问题、关系破裂或慢性疼痛和疾病,而陷入危机时发生的冲动行为。此外,经历冲突、灾难、暴力、虐待、丧失亲友和疏离感也与自杀行为有着密切关系。遭受歧视的弱势人群,如难民和移民、土著人、性少数群体和囚犯的自杀率也很高。 自杀想法就像心理健康状况一样,可以影响任何人,不论年龄、性别或背景。事实上,自杀往往是精神健康状况未得到治疗的结果。

观点:写在2021年中秋节的畅想

在海外,如何过好华人的传统节庆其实是一篇大文章。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和辉煌的文明和文化。尽管生活在不同国度里,海外华人依然向往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同时,我们也期望把这些文化多多地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尤其是我们的传统节庆。 可是目前华人社区的难处是: 我们对这些这些节庆的庆祝方式和内涵有些不明确生活在美国,我们的节庆如何能和美国社会和文化相连接,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取舍、更新或引导我们如何能从每个华人自己做起,认真看待这些节庆,给孩子们和邻里社会树立一个榜样。 我们常常羡慕其他民族或宗教流传至今的各种礼仪和节日,而对我们自己的节庆却感觉没有太多色彩,吃吃喝喝的。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如何积极投入社会、政治和慈善事业的。可是许多人没有注意到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时刻都在探索“犹太人的生活方式”(Jewish way of life), 这种认真执着的精神正是我们所相对缺乏的。试问,我们有多少华人会在中秋节,尤其是在春节,不带薪请假一天,或者穿上一天民族服装,或者一家人飞到一处团聚?我得先说,我自己就没有做到。我也没有给自己的儿子树立过一个好的榜样。但是我绝不会错过给我孙子或孙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的机会。在美国,我们生活在西方文明的强势文化里,如果我们不做出认真的努力,我们的中华文明的闪光之处或精神价值就很容易被埋没。我们需要比生活在大中华地区时更加注重华人节庆之类的事宜。试想,如果我们或我们的下一代,仅仅是凭着一张华人的脸,而对中华文化的任何内涵都不知道,对中华文化的闪光之处讲不清,自己凭什么叫自己为“Chinese American”?叫自己是Chinese American是要有一份应有的付出,一份应有的耕耘。是要孕育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的(“Chinese American Way of Life”)。这得从过节开始,这是我们征途的起点。 UCA这两年对中华民族的节庆和传统有过一些探索、实践和心得。比如,我们把传统给子孙的红包提倡改为“爱心红包”,鼓励华人在春节季节里给每个有需要的人发送“爱心红包”;比如我们提倡华人社团尽量在春节/中秋时节里安排一些慈善和捐赠活动,这样让我们的节日对美国社会的正面影响就能加大;再比如我们提倡华人在春节期间传教孩子们学习包饺子等食品,并让包饺子或家庭饺子宴成为凝聚华人家庭和周边社会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此包饺子非彼包饺子也),不一而足。UCA也正在和联邦政府商议,推动把春节以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方式列为“Day of National Observance”。一旦列入这个联邦政府的法规里,美国总统每年春节时节就必须以总统身份庆贺春节。而目前每年美国总统的春节贺词仅仅是总统个人对华裔/亚裔社区的良好意愿,而不是总统必须做的。这是个重要的区别。UCA也将从明年春节开始,力争每年在国会山举办国会春节招待会。我们并期待美国华人组织和个人和我们在各州一同推动华人文化和生活方式! 传统、文化、价值观、身份认同(identity)等都是维系一个少数民族社区必须所有的,尤其是在美国这样的多民族移民国家。没有这一文化上茂盛的生态环境,我们的社区就会萎缩,我们的文化就会失色,我们下一代的身份认同就会出现问题,我们的精神家园就难以构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对一个族裔社区来讲,活着,是要有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我们可以是百分之一百的美国人,也可以是百分之一百的华人。我们也可以是中西合璧的美国华人。但这决不能仅仅靠是讲讲而已,它必须是我们个人和社区每时每天的具体努力和实践。这是一条漫长却必须踏上的路途。我们需要像犹太人社区那样,认真执着地推动我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中华美德,并把它一代代地好好传递下去。今晚,是中秋之夜。祝愿您全家能相聚一起,品尝月饼和佳肴,和家人孩子们讲述家族历史和祖传故事,吟诵唐诗宋词,赏月祭祖,慎终追远。让我们一同探索和培育美国华人的独特生活方式。让我们在美国的生活更为精彩和富于意义。因为我们是美国华人! 如果您或您的组织对如何推动华人文化和生活方式有兴趣,请一定与我们联系!)

“我是谁?“——《华二代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免费讲座开始报名!

我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为什么在家里感受到的文化,和在学校里感受到的不一样? 为什么我在家里吃的食物,其他同学觉得无法接受? 为什么我的性格不能像其他美国同学一样热情、奔放? 为什么我必须勤奋刻苦,上好大学? 为什么我必须要学习中文? 为什么…… 这些问题,想必是许多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二代们想过、问过、挣扎过的问题。 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则是东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的摩擦、碰撞、差异、甚至冲突,比如饮食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家庭观念、社会责任等等。 正是这些难以调和的差异和冲突,常常让华裔青少年感到困惑和烦恼,甚至是痛苦和压抑。 文化和身份认同 旨在关注华裔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美国华人联合会WAVES项目小组(以下简称UCA Waves项目),将于9月26日举办一场免费讲座,探讨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与身份认同”的话题。 讲座内容 A、身份的定义是什么?是什么具体定义了文化身份?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identity? What defines cultural identity

亚裔快讯|吴弭初选告捷及其他要闻简讯

#01 波士顿市长竞选吴弭初选告捷 昨晚,波士顿市长选举掀开历史性的一页,结束了该市有史以来市长一职属于清一色白人男性的历史。呼声甚高的吴弭(Michelle Wu)和另一位女性候选人进入初选,将迎来11月2日的选票对决,决定谁来出任下一届市长。到时候她如能胜出,将是女性和亚裔的双重代表性的历史性胜出,华人助选团队也功不可没。团队核心人物之一、UCA理事俞国梁评论说,吴弭的成功就是华裔的成功,就是亚裔的成功,就是移民的成功。UCA会长薛海培也前往祝贺。 “波士顿正处于一个难得的机遇时刻,我们现在肩负着挺身而出的那一刻,”吴弭对支持者们说,“我们一次次地在这座城市看到,不可能成为可能。”她鼓励更多人参政,参与跨越语言、文化和代际的草根运动,为该市带来更多的进步。在竞选市长之前,吴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哈佛法学院,师从时任法学教授的美国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2013年起,28岁的她就成为该市议员,2016年进而成为第一位领导市议会的有色人种女性。https://www.boston.com/news/politics/2021/09/15/michelle-wu-tops-annissa-essaibi-george-secures-second-place-finish-in-boston-mayoral-preliminary-election/https://www.cnn.com/2021/09/15/politics/boston-mayoral-election-results/index.html #02 仇恨锤杀三位亚裔凶嫌被叛无罪 据8月24日当地媒体报道,纽约的一起中餐馆凶杀案的三名受害者的家属,要求为死于仇恨犯罪的家人寻求正义。2019年,一个名叫Arthur Martunovich的凶犯手持斧头,在一家自助餐馆突袭锤杀了三名华人。该凶犯因为一级和二级谋杀罪名过堂,但是拒不认罪,并一直接受精神健康治疗至今。8月初,法庭以精神健康为由,撤销定罪,代之以精神治疗。控方和辩方双方私下达成协议,没有咨询甚至通知受害者的家人。 据称,凶犯当时曾告诉一名西裔员工不会受到伤害,并开始追杀亚裔,最终厨师Fufai Pun、经理 Tsz Mat Pun和老板Kheong Ng-Thang死于非命。据记者获取的法庭记录显示,凶犯被捕后对警察表示,中国男人禁锢女人,有一个“声音”要他去解救。受害者的家人表示对这一结果难以接受,一个声援平台也很快建立起来正在征集签名,并要求案件重审、检察官辞职以及受害家属获得赔偿。该平台地址是: https://chng.it/Hr4qCTDkYK https://www.change.org/p/brooklyn-district-attorney-eric-gonzales-justice-for-kheong-ng-thang-fufai-pun-and-tsz-mat-pun-97d21c6d-8cb3-4945-875a-42e82d322337 https://asamnews.com/2021/08/26/court-records-indicate-suspect-arthur-martunovich-told-police-chinese-men-are-awful/ #03 马友友儿童绘本故事书出版 华裔儿童书畅销作家Joanna Ho的新书《马友友的故事》(Playing at the Border:

《反对歧视亚裔、反校园霸凌,父母须知手册》【下篇】(推荐收藏)

如何与青少年讨论歧视亚裔的问题 青春期的敏感 亚裔家庭对于“学业成就”的执着追求 同学之间的竞争 华人的谦虚内敛与美国直率文化的碰撞 身份认同的迷惑…… 在美国长大的华二代,大多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而这种压力往往是在单一文化背景下长大的父母所无法理解和想象的。 而如今,疫情的大流行,病毒溯源的政治化、中美关系的不确定、亚裔仇恨犯罪事件的屡屡发生……进一步将亚裔青年们推向“困窘”、“尴尬”的境地。 该如何与家里的Teenager(青少年)谈论关于歧视亚裔的问题呢?美国华人联合会心理健康项目(以下简称UCA Waves)的负责人Lily Chen在接受采访时详细解答了这个问题—— 访谈要点摘录 对现在仇视亚裔行为有何看法?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应对? • 对仇视亚裔行为感到非常的痛心,我们能做的就首先是举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 仇视亚裔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家长要多关心孩子,日常多跟他沟通。因为孩子个性的不同,有些孩子愿意跟家长讲、有的不愿意讲,家长要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和社区的情况非常重要。 • 六个月的孩子其实就能够感知种族的差异,比如对肤色敏感。3、4岁的孩子对种族有比较清晰的感知。初高中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如果产生迷惑,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家长对此不能不重视。 对心理疾病不能有偏见,应该有正确的态度 • 我们一直强调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往往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心理疾病也是疾病的一种,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对病人要多关心多沟通。我们养育孩子不只是给他们吃饱喝足就可以了,心理健康,也应该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要随便去论断孩子,要时常怀着一颗愿意倾听的心,慢慢地听、轻轻的说。 模范少数民族的迷思

观点:911二十周年,铭记历史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前进

提起911,你会想起什么?是恐怖主义,被炸毁的双子楼,是四处逃生的人们,还是民主与极端的碰撞。 对于每个不同的人,911对他们的意义都不一样,但是911事件一定改变了一些人,甚至一些国家的发展! 美国9/11以来展开的反恐这二十年,或1990年苏联垮台后这三十年,美国的反恐和外交失败多于成功,战争多于和平,忧大于喜,悲观大于希望。 这二十年反恐,仅花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直接费用就是两万亿美元;如果把长期(比如医治伤员和抚恤家属等)和综合的战争成本算上就是接近四万亿。在这两个战场美军死亡人数已超过7,000,伤残的更是数倍于这个数字。同时,在伊拉克、阿富汗、也门、叙利亚和巴基斯坦的反恐战争直接造成335,000平民死亡,间接造成的死亡更多,伤残人员无数,并造成了一千万左右的国际难民,使多国的经济、发展和许多城市受到重创甚至毁灭。如此重大和惨痛的代价换来的是什么呢?大家目前公认,从稳定中东局势和减少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角度看,是基本失败的。2001年之前,恐怖主义和组织基本上是局限在中东,二十年后,恐怖组织已发展到中东、北非、南亚和东南亚。每年恐怖攻击数量也比二十年前增加了3-5倍,恐怖组织也从以前的几个增加到60-70个。中东地区政局依旧不稳定。美国乐见的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非但没有给中东地区带来民主和稳定,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集权政府和圣战运动。原本大家认为美国在越战期间全国轰轰烈烈的反战运动和美军在越南的惨痛失败会使美国人对未来发动战争有所节制。但是随着苏联集团的消失和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9/11以后,随着爱国主义情绪高涨,美国共发动或军事介入了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战争。可是,这些战争,哪一场给这些国家带去了和平、进步、民主和希望?答案都是否定的。 还记得Neo-con吗?所谓新保守主义。美国在9/11后一手操办了攻打伊拉克的非正义战争。他们说可以通过推翻萨达姆政权,在中东的核心地带建立起一个崭新的阿拉伯民主国家,并进而让民主的浪潮席卷中东。现在想起来都像是在痴人说梦。可是9/11后的美国的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外交精英们都是这样想的,只是他们采用的手段和路径不同而已。我常说,如果你把华盛顿大街上原籍亚洲来的出租汽车司机叫来问问这neo-con的推翻萨达姆重建中东民主的想法是否可行,这些司机绝对会认为你发疯了。可是美国就是发疯了。美国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和各国普遍反对的情况下,以萨达姆曾经用毒气弹杀死过上千库尔德人为人道理由,侵略了伊拉克,砸烂了这个稳定和富裕的国家,直接造成了二十万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伤残不计,难民无数。这由美国入侵造成的二十万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不知是萨达姆杀死的库尔德人的多少倍,美国对此负责吗?美国良知自责吗?从来没有。美国认为只要初心是直发善意就够了。而“善意”的战争造成的人道灾难不需负责。如果说伊拉克战争是小布什新保守派主导的人间灾难,那几年后的叙利亚战争和灾难则是以希拉里/奥巴马等自由派为主导的“人道主义”/“人权主义”,他们直接毁掉了中东最后一个非伊斯兰世俗国家—叙利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们要合围叙利亚、推翻阿萨德政权的原因就是阿萨德政权对伊斯兰异己分子的抗议示威采用了绝对压制措施。结果呢?近四十万人死亡,这包含两万多儿童,六百多万叙利亚人流离失所,成为国际难民,另外还有六百万以难民身份滞留在土耳其。叙利亚的许多城市毁于战火。美国有过自责吗?也没有。因为我相信美国的初心是好的,是想从专制者阿萨德手里解救叙利亚人民的。可是这几十万死亡平民和孩子,这几百万流离失所的难民,这些难道都不是我们所谓的善意和人权带给他们的灾难吗? 我们迷信我们的民主,我们迷信我们的人权,我们迷信我们的善意,我们迷信我们的军力和战争,我们迷信我们的科技,我们迷信上帝有给美国砸烂任何一个国家的权力,我们迷信我们能够建设一个新社会的能力。我们迷信我们自己可能就是这个世界的上帝。。。直到我们发现一个全球的超级帝国在阿富汗打了二十年的反恐战争却连三万人的塔利班也打不过。。。历史似乎给美利坚合众国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就连圣经里大卫挑战歌莉娅的经典故事也相形失色。

1 13 14 15 16 17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