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北美新视界

美国华人大会:平权及大学录取分组讨论会回顾

原文彬 北美新视界2016-09-19

分论坛主席温倩律师: 这个session 设立的背景是看到近几年,经过加州的SCA5 和赵宇空先生及其组织对藤校的申诉,华人社区对大学入学的种族AA讨论尤为热烈。我们一方面肯定赵宇空先生为华人争取权益的行动,带动了华人对美国政治参与的热情,积极参与到立法和选举程序,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一些华人对这个法律和政策的理解的片面和偏差,希望借大会机会能够全面讨论Affirmative Action 当前对华人社会的影响,其中包括大学入学,就业升迁,政府合同资源等。


大会不预设立场,宗旨是提供一个平台,Affirmative Action session 亦如此。针对当前华人社区关心议题,为不同立场提供表达的机会。“平权与大学录取” 邀请的
各位Panelist 都是在affirmative action 的政策研究以及各领域的应用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这个政策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应用,专家对affirmative action 都持有相应的解释和立场。我们这个分论坛的目的就是提供尽可能全面客观大的信息。遗憾的是我们时间有限,设计的环节多样,没能够使得各位专家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甚至辩论。

以下文章是大会讨论嘉宾原文彬先生写的一篇回忆及介绍。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录取问题上, 其他有关平权方面的讨论还有待其他参会人介绍。

由于Michael Wang 控告哈佛大学等常春藤名校对华人招生有歧视,从而引起对美国平权法案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九月八号到十号在首都华盛顿召开的首届华人大会邀请到了知名民权人士赵宇空和Michael Wang 在大会第二天的”平权与大学录取“的分组论坛上作为嘉宾发言。

同台参与讨论的还有: 亚裔公共事务联盟( APAPA)的负责人Albert Wang 医生、研究美国平权法十几年的专家马里兰大学教授Janelle Wong 博士、研究大学录取和演变的专家OiYan Poon博士、来自迈阿密的温倩律师、密尔沃基从事承包政府项目多年的原文彬先生,以及哈佛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 Amanda Chen。这场讨论由来自北京,并曾任新泽西某市市长,现任中学教师的谢兰 ( Cecillia) 女士主持。很多对平权法感兴趣的律师、家长和学生参加了这场分论坛的讨论。

赵宇空和Michael Wang 对美国常春藤名校的招生政策大力抨击,认为这些学校对华裔存在系统性的歧视,Michael 认为凭他的成绩哈佛大学没有理由不录取他。他们列举了很多数据,证明华人在名校录取的过程中,由于平权法案而遭到歧视。他们说提出申诉就是希望就此使得名校能够任人唯贤,“择优录取”。赵宇空介绍,他主持的多家社团发起申诉后,各大名校录取华裔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加。

Janelle Wong 博士认为应该区分录取率与入学率。 平权法案在加州被废除后反而造成华人录取率的明显下降 ,然而入学率提高,这其中因素有很多,比如被华人被加州大学录取后,考虑到性价比比较倾向于入学,而其他种族学生仍选择到其他学校。 她还认为,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名校亚裔录取率增加是抗议的结果而不是由人口增加所导致。 Poon 博士随后也从美国招生近两百年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演示了名校招生录取标准的多样性,变化性和复杂性。 根据她的介绍,招生需要根据每个学校的使命不同而无法标准一致化,各个学校由于某些专业的招生能力有限,也使得一些华人学生因喜爱报华裔都爱报名的类似专业而形成了“踩踏”现象,从而无法进入名校。 所以选择不是人人都想报的专业也成为因素之一。Amanda 曾经在哈佛录取办公室工作过, 也认同Prof. Poon 的观点。


Albert Wang  医生以他管理的拥有1400多位医生的医疗系统团队为例,分析了录取新医生的标准。 他说是否从名校毕业几乎不是考量, 而申请人干过什么,想干什么,有没有能力干他想要干的事儿是雇主考虑的主要因素。Albert Wang是极有成就和影响力的内科医生,但是他并不是从常青藤学校毕业。Albert 不否认华裔学生在进入名校过程中很可能遭受歧视,认为政府存在对华人的系统歧视和不公,因此我们华人社区对针对华人的歧视在没有定论之前和定论之后都应该积极声援并给予资助。不过,Albert 对华人孩子一心一意想进入名校感到不以为然,他认为我们华人应该对社会的和谐和公正有更高的理解,并能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有社会良知和正义感。

在座的一位听众,Raymond Wong曾经参过军,当过工程师,市议员,后来做了律师。他也对自己的四个孩子将来是否能进入名校感到担忧,认为赵宇空等人对藤校的控告有很大价值并确实使藤校对华裔的招生率近年来有较大的增加。

原文彬有多年和内城贫民交往的经历,对美国社会“内城贫困”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深感担忧。文彬认为家长应该关心的不仅仅是让孩子进入名校,而是让孩子对美国社会有更现实和全面的了解,能够具有和各个层次的人很好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彬还谈到了中国在妇女实现平权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中国妇女在平权问题上,从一百年前的裹小脚和结婚后丧失继承权,甚至失去姓名的过程发展到现在,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妇女在全球自创的亿万富翁里占到一半以上。

讨论会接着在Poon 博士指导下做了一次大学入学的模拟演习。Poon博士先把某个(真实存在的大学)大学的招生简章和办学宗旨让大家进行了分析和了解,然后把听众分成六个组,对五位学生(其中四位真实存在)的入学申请材料进行讨论。

这五位申请人都有很优秀的学习成绩,但对自身的描写和入学的目的各有不同的描述。这五位入学申请者中有一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白人男孩,有一位西班牙裔的女孩,两位大陆留学生的后代,和一位普恩博士假想出的混血女孩。最后每个组(包括赵先生,麦克和Amanda所在的组)经过详细对比和分析学生的申请材料,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西班牙裔女孩。她的成绩不是顶尖的,但能够在高中四年坚持每周打工35小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自食其力的女孩!

讨论会结束后大家都深有感慨,认为这种换位的思考对培养自己孩子的方式和方向都有很大震动。大家意识到,如果每个家长同时也是名校招生的负责人,恐怕对自己孩子得出的结论,和原来仅仅作为家长的想法会有很大不同。现如今亚洲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很优秀且都相差无几,真正未来进入名校和进入社会凭靠的是对“软实力”的培养和如何用“软实力”参与社会竞争。而在这方面中国学生往往不如印度和其它族裔的学生。在后期大公司上层管理领域里华裔的表现也明显反映出华裔在这方面的不足。

这次的招生演习也使在座的很多家长认识到了作为家长的更重要也是更艰难的使命:让孩子能有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逆境的能力和长时间对自己关心的公益事业付出努力的能力,并能够在自己入学的申请书中把这些内容作出恰当的表述。另外一个大家谈到的问题是,每个学校的使命不同,每个申请人都应该对照学校的使命来确定这所学校是否符合自己的理想,否则学校或者学生都会后悔。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同样的使命,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认同每个著名大学的使命。

编辑: Joy Guo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