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北美新视界

【美国华人大会专题七】如何帮助亚裔孩子建立强大内心?

UCA 北美新视界2018-10-26

对于美国亚裔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整体健康来说,心理健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对精神疾病本质缺少理解,再加上文化差异,美国亚裔往往对患有精神疾病感到难以启齿,甚至与耻辱连接在一起。同时,亚裔父母与子女也存着沟通不良。因此,患有精神疾病的亚裔青少年往往被误解,没有获得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导致一部分人走上了自杀绝路的悲剧。如何防止这类的悲剧不再发生?应该如何破解亚裔心理健康困境?

9月27-29日由UCA主办的第二届美国华人大会再次聚焦亚裔心理健康话题。9月29日下午,麻省综合医院两位精神病学专家Justin Chen博士、Julianna Chen博士,纽约大学社工学院副教授卢又华博士、学生代表Sandy Chen作为论坛嘉宾,与青少年及家长、青年心理健康倡导者等一起进行互动对话,帮助参与者了解精神疾病的发生、治疗与预防分享,解答孩子和家长的困惑。论坛由李佳信慈善基金会(Calvin J Li)的创始人、移民家庭子女教育专家李秋波博士主持,并得到了论坛主席Joey Li和Lily Chen的大力支持和高效组织,会场上座无虚席,近百人静心聆听、积极参与研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心理健康的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然而对于移民家庭来说,这问题更显突出。第一代移民家庭的孩子面临许多一般美国家庭所没有的挑战:要承受父母对他们 “成功”期望的压力,因文化差异同父母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父母对孩子情感心理需求关注度的缺乏,以及社会对亚裔的认知上偏差和偏见。

下面是嘉宾们在论坛上研讨的要点,值得引起家长和心理健康教育者们深思:

“成功”的压力

第一代移民因为要适应一个全新环境的压力,往往有一种巨大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也会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他们的孩子。移民父母更注重孩子在物质生活和经济上的成功。他们对孩子“成功”的期望,比一般美国家庭更强烈。在这种强烈的期望下,孩子们会倍感压力。

在美国成长的孩子们,他们除了有来自父母的期望,还有自己的梦想。很多时候,他们自己的梦想同父母的期望不大一致。他们虽然有东方人的面孔,也可能更喜欢亚洲食物,但他们是美国人,更认同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在课业和才艺方面,他们努力有杰出的表现,以达到父母的期望。但同时他们又希望像其他美国孩子一样,能享受美国文化的一切,如橄榄球、Hip Pop音乐、轻松的童年、梦想的追求。“所以,我们的孩子是承受着双重压力,既要让父母高兴,也要为自己而活。”论坛嘉宾如此说。

(现场提问的参会者排成长队)

代际间文化差异引发冲突

大多数移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并认同自己的文化,但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常有反叛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希望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身份定位。生活在移民家庭的青少年时刻跨越着两种不同的文化,接受着来自不同文化的不同期望的双重压力。

第一代移民的华人父母,虽然接触了美国文化,有些人也能在理智上认同并接纳美国文化,但中国文化在我们潜意识中的烙印,却深深地影响着抚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以及跟孩子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注重个人对家庭和父母的责任,而美国文化更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这种差异往往是华人移民家庭两代人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关注青少年情感需求

坦白地说,很多华人家庭更注重孩子在身体和智力方面的需求,而对孩子在情感和心理方面的需要缺乏认知和关注。

一些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不以为然,认为只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情绪的正常波动。对于孩子心理压力,一些家长淡然处之:“我们以前吃的苦比现在的孩子多得多,不是也走过来了吗?她们有什么值得抱怨的?所有地问题过一会儿就好了。”

正因为家长们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问题缺乏正确的认知,导致了同孩子们在这方面进行沟通的困难。而正处青春成长期间的孩子,最需要同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当孩子将自己心理的挣扎和苦闷同父母说出来的时候,如果得到的不是父母的肯定和同情,而是不以为然甚至是责备,那沟通的门就会关闭,孩子内心的压力就无法释放。

论坛嘉宾们提出,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父母最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首先必须认同 (validate) 相信 (believe) 孩子的感受,多多聆听,少些长篇大道的说教,更多地寻求孩子的意见,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只按自己的方式去“帮助”孩子。

(心理健康论坛吸引了近百名参会者参加,其中有不少华二代也和父母一起参加论坛,增进沟通理解)

积极应对“刻板印象”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这个社会对华人及亚裔依然存在许多偏见,这些偏见也会成为影响我们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有的偏见是似乎是正面的,比如,很多人都认为亚裔孩子生来就聪明,数学能力强,能吃苦,而且守规矩。这就是所谓的“模范少数民族”(Model Minority)的刻板印象。这些看似是正面的偏见,也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在这种刻板印象的压力下,我们的孩子可能会被迫做一个“不真实的自我”。并不是所有的亚裔都擅长数学,有的更喜欢艺术或体育;也不是所有的亚裔都循规蹈矩,也有比较调皮活泼的亚裔孩子。这些不同于刻板印象中的孩子往往会更不被接纳,受到其他同样孩子不会受到的排斥和批评。

更有一些社会偏见是完全负面的,甚至是种族歧视。比如,一些人认为亚裔孩子缺乏创造力和领导能力,男孩没有体育能力和阳刚性,女孩缺乏独立自主能力需要被保护,等等。这些偏见往往不是公开显而易见的,而是根植在潜意识中的一种歧视。我们的孩子往往需要用更多的努力去证明这种偏见的错误,这对孩子心灵健康成长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消除社会的固有偏见是不容易的。但作为家长,我们必须了解这样的现实,并试图通过沟通来帮助孩子正确地面对偏见和歧视,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在力量和自信。

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个专题讨论的目的,其实就是提高我们移民父母对这一个非常重要问题的认知度。只有当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才能会更有效地去帮助我们的孩子,给他们营造一个更健康更有爱的成长环境。

(本文感谢徐子涵、朱华章翻译整理,李秋波博士审阅,解健、辛琳摄影供图)

点击阅读大会系列报道

华人首次大规模”走进国会山”:美国华人大会成功启幕,多名国会议员到会祝贺

凝聚社区, 直面热点, 聚焦华人生存困境:2018美国华人大会成功举行

【美国华人大会专题一】华人投票率低,UCA致力推进公民参与、联盟建设

【美国华人大会专题二】骆家辉:一英里,走过一百年(附视频)

【美国华人大会专题三】平权法案与教育有怎样的未来?

【美国华人大会专题四】备战2020美国总统大选的唯一华裔杨安泽:华人要服务、激励,更要去领导(附视频)

【美国华人大会专题五】社区优秀案例激励华人凝聚力量、社会参与

【美国华人大会专题六】中美贸易战带来怎样的冲击,从何解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