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为何ABC大孩子对于BLM平权运动如此激动?
林慈敏 北美新视界2020-06-08
美版“后浪”跟“前浪”就BLM问题隔空喊话,反映了代沟问题的普遍存在。有沟就要通,沟通是连接一代父母和二代子女之间的心灵之桥,搭建这座桥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这是一篇来自虔诚的基督徒、心理学家林慈敏(Dr. Amy T. Lin)就这个问题的诚挚劝导,并给父母们提出几条跟子女互相理解、寻求共识的实战技巧。对于这些在本地社会环境里摸爬滚打长大的孩子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获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更值得开心的事了。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UCA-BMXSJ
名称:北美新视界(UCA官方公众号)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马太福音5:9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
——弥迦书6:8
这几天,因为警察暴力至非裔美国人弗洛伊德死亡,美国各地有许多抗议、游行的活动。也很不幸有不法人士,藉机捣乱,趁火打劫。12岁来美国、身为双文化的心理工作者,这是我会听到的对话:
第一代移民父母说:“你们为什么要情绪如此激昂,加入跟我们无关的黑人示威活动?我们为何需要去管别人的事情?现在还有严重的种族歧视吗?我们移民还不是一无所有的来到美国,并为自己创下一番天下,他们也可以勤奋工作, 而不是搞破坏!”
第二代ABC青少年或成年子女的回答:“为何你们对于平权运动如此沉默?听见家里附近有游行,只会赶快转发亲友不要经过,而不是想到这些活动背后的意义?非白人受到非常长期、系统的歧视,他们即使想要翻身也非常困难。我们必须要觉醒,并一起去改变才行。更多像我们一样的守法公民加入,就不会有暴民来捣乱。也请明白搞破坏与和平抗议是不一样的!今天邻居出事你不站出来,明天轮到你就不要怪别人同等冷漠对待!”
ABC孩子为什么要那么想?
确实,第一代移民的华人父母,可能缺乏体会,在这里出生长大的亚裔面孔的孩子,他们对于这块土地的认同感。他们认为,非裔美国人、拉丁美国人还有所有族裔的美国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这个认同让他们心里激发出公义、怜悯与连结的心。第二代的孩子,他们更深刻认识到,其他少数族裔先一步的平权运动,也同时保护了亚裔的权利. 若不是这些重要的平权运动人物,像是马丁路德 金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或 Cesar Chavez 与许多参与者,少数人种的人权是受到忽略的.
在这里出生的第二代,他们常认为父母对于其他族裔展示歧视、优越感,像是称呼别人 “老黑”、 “老墨”,或是拼命地想进入白人区居住求学。这些在他们年幼的时候都体现了缺乏对其他族群的包容,而这也让他们可能无疑间也成为压制系统的一份子。
有一位ABC的女生跟我说,他的父母亲不愿意他从小跟其他少数族裔的小朋友做朋友,他们宁愿孩子跟其他学习优良的华人交往。但是这个女孩说,她因为结交其他族裔,对多元社会更认识,懂得与自己不同的人相处。她因此知道他们所处的各样的匮乏,因此反而更珍惜了父母给她的求学机会。
另外一个成绩不错的年轻人,意识到课后补习 (通常是常春藤毕业生的老师教的), 让他拥有了不公平的优势,所以拒绝父母为他安排的暑期SAT补习班。他认为每一个人,应该靠自己实力,公平地去竞争被大学录取的机会。这样的坚决,造成了他与父母关系的长期的裂隙。原来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也正在教导我们关於多元社会、平权的重要功课。
我们作为父母能做什么?
在这样关键的时刻,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做什么呢?
第一,认可孩子对于身为美国群体一员的认同度。毕竟这里是他们的国家、社区,能够认同自己的土地,与其他各式各样多元的人连结,是一件美事。愿意不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而是也顾念全体人类的福祉,这表示他们有成熟、博爱、公义的心。辛苦移民,就是希望下一代能成为一个身心灵健全的人。而关心他人、社会,就是正面养育的结果。
第二,我们可以学习虚心检讨,自我反省。孩子的提醒或许是对的,我们长期存在着对于其他族裔的鄙视、歧视,却享受先人辛苦的果实,这一点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的。而目前的社会运动,翻出来了我们过去没有想到的、需要去面对的社会公义议题。确实,有些移民几十年的华人,从不试着与非华人建立友谊。若不是因新冠疫情带给亚裔的歧视,我们大概无视处在长期歧视的人的感受。而自扫门前雪的心态,让我们只顾自己。例如,我们担心排名顶尖大学不收亚裔,因为比例太高;或SAT被取消,让善于考试的华人孩子受损,而忘了考虑到,教育应是关乎全人的、教育也是共享的。
第三,先带有共情的心去倾听,然后再对话。孩子可以教导我们,怎样更开阔对于其他族裔的认识。也许,仔细读读孩子发给我们的、有关少数族裔平权运动历史的文章(还可发现美国过去的1882排华法案)。我们也可以因为前面两个步骤做到了,从而可以更有效地与孩子对话。
或许我们可以先听见孩子的观点,然后表达我们的担忧角度:是不是也可以检讨太激烈、自我正义、强迫别人同意的情绪?能不能认同好警察、被抢商店老板的心情?纯真的理想,会不会被别人利用?是否理性与感性并存,批判式思考而不是随人起哄?除了抗争,跟不同意见的人沟通(如父母),也是走了一大步。或邀他一起看余华写的小说《活着》 (英文版 To Live: A Novel by Yu Hua, translated by Michael Berry ) 或电影,阅读中国的当代历史事件等,让孩子们了解我们过去在母国曾经经历的痛苦与创伤,因而产生参与社会运动的恐惧、焦虑、不信任。这些交流,都能够拉近两代之间的关系。
愿我们更多的理解、对话、连接,代替无知、冷漠与分裂。
出处:林慈敏医师的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dramy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