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北美新视界

UCA Illinois Parenting Conference “Parent Talks”–第一集 by Paul Li

Paul Li 北美新视界2017-02-28

“安全感”的需要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重要,身体上的抚摸和接触是让孩子感受安全的最主要的方式。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她对安全感的需要不再是停留在身体上的爱抚了,而更重要的在心理上感受到被爱。在这第一部分,让我们来讨论孩子心理健康的另一大需要“爱”。

无条件的爱 (Unconditional Love)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绝大多数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惜自己。然而,我们的爱往往没有被孩子感受到。有时候我们不经意地让孩子们觉得,我们对她们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她们乖,听话,我们就会更爱她们一点;如果她们很优秀,就会更值得我们的爱。

毋庸置疑,我们希望孩子优秀成功,正是因为我们爱孩子。但是,孩子是否能达到我们的期望并不应该是我们是否爱她的条件。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预设条件的,不管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对她的爱应该是一样的。

这种“无条件的爱”的概念对于我们也许比较陌生,但这概念是基督教的核心,所以在美国的教育传统中是一个基本的共识。基督教认为每个人都是罪人,都不完美,无法达到上帝对我们的期望。但上帝的爱不是基于我们的行为和成就,而是无条件的。爱的最高境界就是基督为罪人牺牲,死在十字架上。所以这种“无条件的爱”的概念在受基督教影响的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决定了这些文化传统在对待子女教育方面与东方文化的不同。

即使我们不去考虑基督教对爱的概念的定义,就是从理性上去分析,爱也应该是无预设条件的。如果有预设条件,爱就不再是爱了,而是一个协约,或是一种交换。

如果我们的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是有预设条件的,她们就会极力试图赢得我们的爱。但她们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得到爱的确据,因为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也许还会改变。当我们的孩子没有爱的确据时,她们就会没有安全感,没有自信。她们也会倾向去迎合别人,试图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但她们不确定是否得到别人的认可时,她们可能会陷入沮丧甚至忌恨。

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能感受到我们对她们的爱,她们也无法有力量去爱别人。有很多研究证明,在缺乏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方面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很难同别人建立深厚的友谊。

专注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我们之所以不能毫无条件完完全全地去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不能爱自己。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投影,我们在孩子身上看见了自己的缺陷。我们试图在孩子身上去实现一个完美的自己。所以我们不能爱孩子,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不爱自己。

我们不爱自己,则是因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从父母那里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我们用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再去对待我们的孩子,而我们的父母当初也是用他们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来对待我们。

我们必须打断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在我们这一代卸下这历史的包袱。我们的包袱就是只专注与自己的缺陷,而不看自己身上的闪光之处。基督教认为,我们虽然都是罪人,但是我们都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所造,有上帝的荣耀在我们身上。所以,即使我们是堕落的罪人,我们仍然值得上帝的救赎。上帝竟然将自己的儿子耶稣基督牺牲了,来拯救我们,可见我们的价值。

我们看待自己和看待孩子,就应该像上帝看待我们一样:不是专注在我们的缺陷上,而是看到我们可救赎的价值 (redeeming quality)。所以在我们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孩子身上的闪光之处。是的,我们的孩子跟我们一样有很多缺陷,但每个孩子都有她闪光之处,我们要去发掘她的闪光之处。

当我们只注重孩子的缺陷,并一再去指正,这缺陷不但不会很快消失,而且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她觉得沮丧,甚至转为反抗和悖逆。但当你发现孩子的长处,并鼓励和建造她的长处时,她的信心会大增,更能接受你对她某些缺点的指正。

如果我们一味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就会培养出孩子待人接物只会看到负面和缺陷的习惯。这样的孩子对待她周围的人,也只会挑剔别人的缺点,而不会去欣赏别人的长处;她看待事情的态度也会多于负面性,只关注阴暗面,而看不到光明面。这样的人往往负能量充斥,爱做一个骂世派,而不能成为一个建世派。

总结

虽然我是一个基督徒,对“无条件的爱”这一概念在理性上有深入的了解,但真正的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是在我失去自己的儿子之后。在那一刻,我突然体会到,我爱他不是因为他成就了什么,他没有成就什么,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十八年,但我仍然是那样地爱他,如果上帝能允许我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他的生命,我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生命让他能活着。

回想在孩子还活着的时候,我没有完完全全地让他感受到我对他无条件的爱。恰恰相反,在很多时候,我让他感到他没有达到我对他的期望。为此我懊悔不已。

我儿子身上有很多闪光之处,比如他擅长体育,很会与人交往。很多朋友都羡慕我儿子外向的性格和交际的能力,而我当时却希望他稍微更安静内向一点。

回想起来,我真是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孩子。上帝给了我们一个活泼健康的孩子,我自己没有觉得感恩,反倒奢望他成为一个完美的孩子,学习好体育也好,善于交际也能安静独处,头脑聪明还能吃苦耐劳,等等。只有当上帝将他从我身边夺去之后,我才知道这些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还同我们在一起。

亲爱的朋友们,珍惜自己的孩子吧。多看她们身上的优点,享受同她们在一起的时间,爱她们,无条件地爱她们。

想要了解更多亲子互动的秘诀么?想要和其他的亚裔家长交流和子女们爱与被爱的心得么?UCA—Illinois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

Asian Parents With American Children Parenting Conference

中国父母与美国孩子座谈

April 22nd, SAT, 2017 8:00 am – 4:30 pm

Hyatt Place Rosemont, 6810 Mannheim Rd, Rosemont, IL 60018

Fees (including continental breakfast and lunch 含早,午餐)

Early bird registration 提前报名优惠价(until March 31): $45 (adult), $25 (student),

Discounted Family packages: $50 (parent/child), $70 (both parents),  $85 (parents with child/children)

Regular registration (after April 1) 正常报名: $55(adult),  $30 (student),

Discounted family packages: $60 (parent/child), $80 (both parents), $95 (parent with child/children)

Lunch networking only (11:30 am-1:30 pm): $20

大会联系人 (Contact person):Lily Chen at  ucaillinoisinfo@gmail.com 

电话(Cell): 630-863-5579

微信(Wechat):projectchina

报名网址(Website):www.uca-il.org/events

Paul Li, Ph. D, MBA, Calvin Li Foundation

李秋波于一九九一年来美国,现就职于巴尔的摩一家金融投资公司,是布朗咨询Brown Advisory 合伙人之一。李秋波同妻范鹰育一子一女: 佳信 (Calvin),佩仪 (Christin)。其子佳信在十八岁因车祸丧生。在极度痛苦中,李秋波感悟到美国第一代亚裔移民家庭中亲子关系中存在的独特的问题和挑战,以及亚二代在成长过程中情感需求上 (emotional needs) 的缺乏。在二零一五年,他成立了李佳信慈惠基金 (Calvin J Li Memorial Foundation),致力推动对亚裔后代成长的支持。他在马里兰州立大学设立了 李佳信(CalvinLi Endowment),支持亚裔研究。他活动于教会和社区,致力推动亲子对话和父母教育。他曾接受多家媒体采访,以帮助提升社会对亚裔孩子成长问题的关心和意识。其中,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二零一六年八月廿七日对他的采访报 告受到广泛关注。李秋波曾获得康乃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博士和商业管理硕士 (MBA), 以及武汉大学学士, 并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

扫描下方二维码就可以报名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