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与首次华人大会的前前后后
Paul Li 北美新视界2016-09-16
~ 一个大胆的设想 ~
半年多以前,薛海培先生跟我分享了他的一个设想,就是成立一个独立于党派政治之争的中间组织,联合许许多多的美国华人团体,共商华人参政和社区服务的大计,以期提升华人在美国的正面的影响力。这就是 “United Chinese Americans” (在美华人联盟)的最初设想。我当初对此抱以怀疑的态度,在美华人山头林立,各不服谁,各自为政,不互相攻击就谢天谢地了,还想把大家联合起来,不太现实吧。但这个设想还是很令人鼓舞的,为了后一代,我们必须尝试,必须拼一下。所以我答应他愿意作为一个志愿者参与。
在随后的几个月当中,首届华人大会便开始了筹备工作。海培遍访各州,会晤各地华人社区积极人士,分享他的理想,寻求大家的参与和支持。

~ 一个争议的开端 ~
在华人大会刚宣布后几天,莫名其妙的批评指责就开始了。什么“骗子大会”“圈钱大会”等等,我们当时都懵了。咱们有些同胞怎么这么不厚道? 会还没有开始,八字还没有一撇,这些人怎么就能断定这是一个骗局?“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难道华人“窝里斗”的传说在此要被验证了吗?
说真心话,我们这些自愿的义工们刚开始有点气馁。但既然开始了,我们就必须义无反顾。我们互相鼓励,相信华人中知情达理有正义感的人还是绝大多数,不能因为少数人的无理取闹而放弃我们的理想。
这次大会最让我感叹的是社区的支持,有慷慨解囊的,有奉献时间和精力的,有不仅仅奉献金钱,还无偿做义工的。就拿UCA 和大会的网站来说吧,几位专业人士都无偿地帮助设计网站。整个会议的运作全靠义工,为了减少开支,没有雇佣专业会议组织服务公司。(其实这次大会的网站,是由一个人,而非多个人完成的,而这个人就是大会的MC娜仁琴女士。她在已经有了繁重任务的情况下还得兼顾网站的设计维护,十分辛苦)
~ 一个成功的会议 ~

会议如期地在九月八日到十日在首都华盛顿的君悦大酒店完满举行,超过 400人报名参会。与会者有左派,有中间派(本人),也有右派,更有不少希拉里和川普的支持者。但整个会议过程中,大家互相尊重,在讨论各个社区关心的热点话题上(华人维权,中美关系,对华人的歧视偏见,孩子教育及大学申请,华人的职场突破),大家都能有很多有益的交流。
这次大会的第一亮点就是年轻人的参与。我们的第二代展现出他们的成熟和有思考,更显示了他们对社会的关心,对社区的关怀。
~ 有待提高的地方 ~
这是第一次这样形式的大会,而且都是由义工来组织完成的,其中的有一些疏漏也许是无法避免的。比如登记签到的过程比较缓慢,而且参会人的信息有时有些错误。
另外一个疏漏就是大会日程太紧,最后的“华盛顿宣言”没有来得及起草和签署,所以大会没有总结出一个共识,成为后续工作的重点,和华人组织求同存异的基础。
~ 一点会后心得 ~
通过这次华人大会,我感到许多华人已经意识到结盟的重要性。华人在美国人口不到五百万,如果我们不能联合起来为华人社区的一些共同利益去努力,华人也许会永远是这个社会的边缘人。就像一位大会发言人这样说: “if you are not at the table, you will be on the table”。如果你不是在饭桌旁就餐,你就会成为饭桌上的食物。所以,我们华人必须有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表,有为我们共同利益发言的组织。
另外,我们华人必须拿出金钱资源。没有经济资源,就不可能有关心我们华人利益的政治代表,也不可能产生有效的华人组织 (advocacy organizations)。
第三,我们怎样更有效地联络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能参与我们的社区工作。我们的后一代已经显示出他们参与的愿望,我们必须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引导和支持。我认为应该给年轻人设立一个“导师网络”(Mentors network),让我们的年轻人可以从已成功的年长人士的生活经历中学到有用的东西。
~ 下次华人大会再见 ~
这次大会圆满的闭幕证明了海培最初的设想是对的,也开启了联合华人组织的一个新篇章。让我们总结经验,让下次大会更成功。下次华人大会再见。
下载大会论坛简介及演讲嘉宾资料,请点击左下角, read more.
Paul Li, 李秋波先生是总部设在巴尔的摩的布朗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医疗健康基金及证券分析资深专家。Paul 生于中国,1991年赴美留学,拥有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博士以及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务,2015年成立了Calvin J Li Memorial Foundation,为亚裔移民家庭的子女谋求福利。 Paul 在首届华人大会中参与大会论坛设计组的工作,担任分组论坛: ”挑战亚裔刻板形象“的论坛主席及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