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北美新视界

观点|美国华人联合之道:护异寻同

张小彦 北美新视界1月16日

我们不需要用某派或某人的思想去“求同”,而要在理解和保护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寻找利益共同点,建立联合阵线。“护异寻同”是华人的联合之道。

——作者

原题:护异寻同——谈华人联合之道

作者:张小彦(社会学博士)

摄影:解健摄于2018年DC美国华人大会

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华裔由三潮中国移民、加上华裔后代及被领养的中国儿童组成。各潮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因而在美国的经历和对美国社会的感受和认识,是不一样的。意识到这种差异,是促进不同时代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一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华人移民,可以称之为第一潮的“老侨”。从19世纪初第一位华人踏上北美大陆的那一刻起,一百多年来中国处于衰落、混乱、受列强排挤的地位;沦陷为半殖民地,出现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和中美断交。老侨们在美国社会饱受被歧视和排斥的磨难,从夹缝中求生存

1950之1980之间来美的第二潮华人,可称之为“中侨”。这期间重大历史事件有1960年代台湾的经济起飞、美国移民政策改革和民权运动、大陆文革、之后中国进入联合国、尼克松访华及中美建交。中侨们经历了台湾发展、并见证了大陆从政治运动转向经济发展的过程。他们在美国社会冲破了对华人的种种偏见,在众多领域展示才华,并获得了主流社会的承认

1980年至今来美的第三潮华人可称之为“新侨”。过去40年中的重大事件包括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香港回归、中国经济起飞后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受益于美国平权运动为少数族裔带来的权益,美国人对大陆改革的欢迎态度,以及老侨和中侨多年奋斗的结果,新侨在美国经历的歧视相对较少,能快速进入中产阶级。他们已在美国社会各方面初露头角,并在政治上开始觉醒。

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后代,包括混血子女和被领养的中国儿童,是在美国社会的歧视和包容两种力量的互动中生存和成长的。他们首先是美国人,然后是华人,更认同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对美国社会的感受另有一番滋味和层次。他们中很多人都已在多个领域获得引人注目的成就。

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经历必然导致对美国社会的不同感受和认知。这种差异需要被承认和保护,并通过沟通而达到不同背景华人的联合。这就是“护异寻同”。沟通(Communication)带来理解(Understanding),理解引出敬重(Appreciation), 敬重产生寻同(Seeking common interests)的欲望,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是形成联合阵线(Coalition)的基础。

中国人常认为能“求同存异”就是政治开明了。在美国政治环境里才发现我们要超越“求同存异”的思维局限,拥抱“护异寻同”的政治理念。中国人讲“求同存异”的潜台词还是想让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中国文化中“同”是褒义而“异”是贬义。因此才有“求大同,存小异”。“同”是被推崇的,而“异”是被容忍的,自然低一等。辩论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同”对方是“异”。

这一点对大陆来的新移民有特殊的意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可能是大陆新移民从小受到的教育。用这种思维习惯参加美国政治就会产生迷茫。在美国政治中,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共同的利益。党派只是民众联合表达政治诉求的松散组织。不同的党派政见相悖但能和平相处。因此,“护异寻同”对华人在美国的联合和发展尤其重要。

洛杉矶蒙市第一位华人市长陈李琬若女士,1984年为中国奥运代表团举办庆功会一事为“护异寻同”做出了表率。尽管当时因台湾失去联合国席位和中美建交之后,所产生的华人社区分裂还非常严重,身为华裔市长的陈女士挺身而出在“今天我们都是中国人”这个共同利益点上成功地举办了这次活动,在美国主流社会的眼中改变了华人形象,提高了华人地位。

杨安泽问鼎白宫,他的勇气和成绩在华人社区激起了一股助选和参政的旋风。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了“护异寻同”是华人相处的正确方法。无论你是“新侨”、“中侨”、“老侨”还是华裔后代,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提高华人地位,改变华人形象,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我们不需要用某派或某人的思想去“求同”,而要在理解和保护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寻找利益共同点,建立联合阵线。目前情势下,合力挺杨,可以做到水涨船高,共同受益。

外一篇

凝聚华人的力量

在助选活动现场,可以看到不少父母带着孩子一同参加。更令人振奋的是多次听到孩子对家长说,我长大了也要竞选总统,为民众服务。如果说在杨安泽出现之前,孩子这样讲可能会被质疑为玩笑或哗众取宠,而在今天的场合则是发自孩子的内心。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华人与其他总统候选人同台辩论和演讲。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1964年,一位夏威夷的华人共和党议员邝友良先生开始了通往白宫的破冰之旅,成为华裔和亚裔中首位美国总统竞选人。当时夏威夷刚刚从美国的领地被接受为第50个州,美国亚裔人数不到总人口的1%。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出生的华裔后代,还没有再次见到过华人竞选美国总统。杨安泽的竞选向主流社会展示了美国华人的视野、智慧、领导力和公益心。

今日的美国与上世纪60年代已不能同日而语。亚裔对美国社会的贡献已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亚裔人口也从不足100万激增到2200万(占总人口5.7%),亚裔的纳税占总税收的7.1%,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必然导致政治上的诉求。同时,美国社会也正在经历经济结构(人工智能替代传统人工)和社会结构(进入没有主体种族的多元社会)的大变迁。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杨安泽的出现就产生了凝聚力。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偏见。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这种偏见的自我认同。这种认同产生的自卑会潜移默化地限制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发展。杨安泽的竞选恰恰打破了这种自卑,向主流社会展示了美国华人的视野、智慧、领导力和公益心。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常有人抱怨华人是一盘散沙,但历史已多次证明,当机遇和利益共同点出现时,领袖人物可以聚沙成土、集腋成裘。

*文章为作者投稿仅代表作者意见

延伸阅读 | 立足于美国精神的美国华人精神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