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北美新视界

抑郁专栏 | 抑郁及精神健康资料收藏贴【第一辑】

UCA 北美新视界2019-09-12

本周是一年一度的”自杀关怀及预防周”(NSPW,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Week),精神健康、抑郁症和自杀倾向再次被人们谈论。但这是个常年在发生的沉重话题,不论是一些公众人物的英年早逝,还是大学以至高中校园的青葱凋零,无不令人唏嘘以至于心碎。年初,研究“快乐”的经济学家Alan Krueger,在“国际快乐日”之前自杀了;几天之前,南加州一位长期呼吁关注精神健康的牧师Jarrid Wilson,他本人也死于自杀。

自杀是抑郁的冰山之巅,藏在海面下的是巨大的抑郁症的冰山,以及焦虑、空虚、价值、联结、愧疚等等一系列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现象。自杀的人并不一定只是简单地“不快乐”,也不一定是人生“不成功”。就像去年,著名设计师Kate Spade丢下女儿自杀,著名的厨艺节目主持人Anthony Bourdain也无端自杀。抑郁和自杀的问题非常复杂,但对于精神健康、对于抑郁和自杀的舆论态度首先要矫正:抑郁本身没有原罪,这些人是受苦、受害者,他们需要的是理解但不是怜悯、需要的是治愈而不是责备。即便是自杀,可能也是出于当事人对于在世者的关怀而不是简单理解为逃避。

接下来十月份的第一周,则是世界心理健康日、美国健康疾病认识周、抑郁症无耻辱日等一系列相关活动,我们将陆续推送相关资讯。UCA主办的青少年精神健康座谈系列,反映自杀少年卢克的《寻找卢克(Finding Luke)》就是一部常被观摩纪录片,促发人们的反思并每次都激起家长们的极大关注。UCA并办有精神健康交流微信群(UCA Mental Health Initiative),我们将从群聊中选择一些分享过的阅读资料,大家一起来学习思考。

1

你离他们很近,幸福离他们很远

抑郁症虽然是情绪病,但也是有生物基础的。它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都有参与。

轻度的抑郁障碍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但如果是中度及以上的抑郁障碍,则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并不是通过“想开一点”、“乐观一点”、“坚强一点”就能逆转。

点击阅读

2

抑郁症的评估与干预

抑郁症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最具有毁灭性的结果是自杀。对社会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领域,社会工作者有必要而且应该能够对抑郁症造成的生命和死亡后果进行干预。抑郁症难以理解、评估和得到有效治疗,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能够正确做到识别和评估抑郁症。

抑郁症评估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自杀风险评估,对心理社会功能的评估也很重要,重症抑郁症的治疗应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点击阅读

3

跨越代沟的心灵对话

究竟什么是“成功”?亚裔常常狭隘地定义成功,把成绩和工作成就与幸福划等号。MIT亚裔比例为16%,可在过去15年中自杀的学生中亚裔却高达46%。康奈尔大学1999-2006年间,21例校园自杀中,亚裔占了13例。

有报道称,亚裔更容易因为家庭,社区的压力而把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业优异的背后,常常隐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且常被家人忽略。

点击阅读

4

抑郁症患者的群体自救

星星互相看见了,连成星座还需要时间。此文作者曾患重度抑郁,病愈后开始研习精神健康问题,先后出版了《抑郁症治愈笔记》、《接纳是最好的治愈》、《治愈的力量》等著作。他并在腾讯公益计划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抑郁症患者寻访计划。

点击阅读

5

聚焦进食障碍

现代社会,不少人“以瘦为美”,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有的女性把控制体重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进而刺激并出现了这么一个群体——厌食、暴食、催吐。

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属于精神类障碍。有报道显示,世界上约有3%的成年人患有严重的进食障碍症。在年轻人中,患者比例占到10%,其中绝大多是年轻女性。

点击阅读

6

爸爸妈妈,请听我心声

在北美的社会环境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只有孩子成长的前十八年。孩子进入大学之后,父母便“鞭长莫及”了。在这十八年里,您同孩子的情感关系深深地影响孩子将来的为人处事和对自己人生未来的远景。我收到过许多华人的孩子给我的电子邮件,讲叙他们同父母感情交流的缺乏,甚至有些孩子的人生目标就是不要成为像自己父母一样的人。这些故事让我们心痛。

李佳信纪念基金,其使命之一就是要帮助弥合北美华人移民家庭中两代人之间存在的情感鸿沟。我们华人父母很注重孩子身体和技能上的培养,却常忽略了孩子在情感和情操上的需求和指导。孩子成功了,却不快乐,因为情感上的缺乏不是金钱和成功能弥补的。

点击阅读

7

不要只是关心我的GPA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47%的博士生和37%的硕士生有抑郁症状,而近10%的本科新生表示自己时常感到抑郁,只有5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情绪是健康的。

调查显示国际学生陷入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要高于美国本土学生,并且他们中只有少数人,会使用学校的资源寻求帮助。文化认知和语言隔阂,使中国留学生即使深陷抑郁,也拒绝来自大学的援手。

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之下,我们是否能不仅仅关注留学生的GPA和未来发展,而在他们倾诉困扰时温柔相待,告诉他们:“没事的,我们依然无条件地爱着你。”

点击阅读

8

为何青少年心理问题几何增长

心理健康归根结底是优良的品格和行为习惯。近年来,各个国家都发现了它对孩子成长起到的关键作用。学校的“品格教育”出发点很好, 但高昂的人力、物力投入下, 为什么最后效果甚微呢?作者通过在美国公立学校工作中的长期观察,发现原因在于没有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点击阅读

9

国际巨星嘎嘎小姐的呼吁

我们那会向身体受伤或患病的人给予同情,却没有同样的态度对待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那些人,相反我们排斥、责备和谴责他们。我们再也不能因耻感而消声,或被错误的思想所阻碍、把这些状况看成弱点或道德失败的问题。

研究表明,在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上花费的每一美元投资回报率是四倍,这使得在这个问题上的支出成为政治领导者和雇主的巨大投资

点击阅读

10

留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与研究

中国学⽣在海外留学时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有时甚⾄影响到他们的⼼理健康,有关中国留学生的负面情绪、抑郁症、自杀等报道层出不穷。

中国海外留学生面临诸多挑战:学习适应困难的原因,例如英语能力不足、只能按照应试模式学习等;亲子关系纠缠的困境,如母亲过度依赖孩子、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等;父母过度控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父母远程遥控、孩子缺乏自主选择能力等;以及家庭出现变故给孩子继续学业带来的影响,如家庭经济危机、亲人遭遇突发事件等。

点击阅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