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北美新视界

公开信 | 海外寻亲团中秋佳节涕泪寄语中国最高领导人和生身父母们

北美新视界2019-09-05

我们不仅寻求与我们的生身家庭团聚,而且还寻求

与中国本身团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超过10万名中国儿童被收养到美国。他们在爱和幸福中成长,但他们内心总是存在着一个空白,那就是与生父生母的纽带,以及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的认同。有些人想写信,但不知道寄给谁?

近年来,许多已成年的被收养者和养父母开始在中国寻找生身家庭。虽然寻求的最终目标是团聚,但在寻亲的过程中,他们与中国建立了新的友谊和联系,以及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寻找亲生父母,对于他们的自我认同甚至心理健康都很重要。南昌项目计划、中国BP和宝贝回家等一些非营利组织,一直在努力提供帮助。

2018年9月在首都华盛顿,由美国华人联合会(UCA)主办的第二届美国华人大会期间,曾专门讨论了华裔美国收养社区的主题,并对纪录片《断桥相见》进行了特别放映,还邀请了几位活动家发表演讲。会议结束后,海外养子代表准备了两封公开信,一封给孩子们的亲生父母,另一封给中国最高领导人。这些已经信件聚集了一千多个签名,UCA殷切寄望他们与生身家庭重新建立爱的联结。

01

给生身父母们的公开信

在中国的妈妈、爸爸、兄弟姐妹们:

这些年我们分别太久了

我们现在生活在美国、加拿大、英国,

说着不同的语言,

有着不同的文化熏陶,可是

我们依然是你们的孩子。

我们都有了各自的家,

有了教育和旅行的机会。

但是,有一样东西,是永远也无法取代的:

那就是你们。

我们的心,渴求与血脉的相联。

我们想在你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想知道,我们是不是有着一样的习惯?

是不是也有着一样的姿势,

一样的眼型,一样的肤色,

我们爱吃的东西也是一样?

我们无法想象你们受了什么苦痛,

我们敬佩你们面对艰难日子的勇气。

我们想知道,你们的内心里

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有时到了晚上,我们会盯着月亮出神

期望在遥远的彼岸,在某个地方

我的亲人们也在看着同样的月亮。

我们的中国团圆梦想,能够实现吗?

我们努力地找啊,找啊

我们在时刻等待你们,渴望你们。

我们从来没有忘记你们,

也期待从来没有被你们忘记。

我们梦想着,有一天

终于等到可以重回彼此怀抱的时刻。

我们所渴慕的永远无法取代,

我们的情感发自内心深处的所失。

我们只期待,

你们的心也是一样的。

我们把自己的DNA样品已经交给了“宝贝回家

期待你们也把DNA样品交给他们。

让我们,互相找到。

我们所有这些被海外收养的孩子,都有

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知道

我曾经被你们爱过

而且,明天你们依然爱我

这是海外收养儿童给中国父母

的一封公开信(执笔:Joey Beyer)

请转发给可能感兴趣的人 

02

致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公开信

尊敬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一句中国著名的谚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我们国际华人领养者社区迈出了这第一步,恭敬地请求你们,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帮助和引导我们与亲生父母、兄弟姐妹和我们的根团聚。我们以最深切的渴望和衷心的愿望,向您寻求帮助。

请想象一下那些珍贵的场景:一个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长大的认养子女,寻亲来到中国的城市或乡村,被相机、媒体和家人包围,开始慢慢地张开他们颤抖的双臂,忍着眼泪,与满怀期待的父母们相拥,那将是多么一个永生难忘的时刻,多么一个深刻的人道时刻。

正是身处在那个凌乱、窝心、五味陈杂的时刻,有两个问题才得到了解答。对于被收养者来说,“我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对于亲生父母来说,“我会再见到我的女儿或儿子吗?”多年思念的积郁,像春日的雪花一样一朝融化。您能帮助我们有幸更多享受几次这样的时刻吗?您能帮我们与命运坎坷的亲人们再次相逢吗?

我们向您询问,是因为我们知道您关心海内外华人的福祉和健康。我们向您请求,是因为您有能力影响和修复许多带着伤痕的心,您有胸怀促进人类的善意和人性。我们的梦想是否成为现实、毕生的渴望是否终于可以实现,寄托在您的手里。

我们不仅寻求与我们的生身家庭团聚,而且还寻求与中国本身团聚。我们的血液从这些古老的土地流出,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活了一代又一代,我们的传承就是您们的传承。是的,从更深层来说,无论我们今天在哪里,我们仍然是中国的孩子。最后,只剩下一个事实:我们来自中国,我们希望重新联系到中国。

无论是推进DNA测试(该技术今天已经成熟),或者鼓励生身家庭无需担惊受怕、蒙羞的情况下现身寻亲,或者促进相关的国际合作,只要能促进重新连接,我们相信这对我们、我们的父母、对您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您能帮助我们——您走失的孩子们吗?

怀着真诚的希望,

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收养者

03

断桥相见

2004年的七夕一早,钱粉香和徐礼达夫妇俩来到西湖断桥边。他们久久地站着,期望从人潮中发现一个寻找的身影。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认出来,但是不管多少年过去,一种血脉里的联系促使他执着地守着。

从九点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二点……他们痴痴地等着。

1995年的一天凌晨,徐礼达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徐静芝,来到苏州的一个菜市场,然后将她遗弃在了那里。这是他和妻子的第二个孩子。在她身孕五个月的时候,计生委要他们堕胎,并威胁拆掉房子。他们舍不得这样失去孩子,决定偷偷生下她,然后送给别人家去寄养。

她们躲在一条船上偷偷生下了女儿,三天之后,徐立达带着女儿走了。他留给她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小女静芝于1995年农历7月24日上午十点出生于苏州,由于家庭贫穷和世事所迫,万般无奈弃小女于街头。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胜感谢,小女再生父母救命之恩!天若有情、人若有缘,于十年、二十年后的七夕上午重逢于杭州西湖断桥之上!落款“狠心父母”。

一年后,美国密歇根州的泊勒夫妇(Ruth & Ken Pohler)从苏州社会福利院收养了静芝,取名凯蒂(Kati)。

2004年的七夕一早,钱粉香和徐礼达夫妇俩来到西湖断桥边。他们一等就是一整天,但终究没等到孩子。第二年七夕,夫妻又来了,又没有等到人。

直到2016年,凯蒂21岁,让养母再给她讲一讲她的过往,养母说,我们在等你长大成人,现在可以告诉你了,而且当初你身上有个纸条,如此这般。凯蒂震惊之下,这才得知她的亲生父母、自己的中国名字,立刻表示要见一见他们。于是,分别22年之后,2017年的七夕节,她终于和亲生家庭在西湖的断桥相见。

在赴约相见的路上,母亲说,“我一定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请求女儿的原谅”。“但一万个道歉又有什么用呢”,父亲说,我只想要跟她说一句“宝贝,我爱你”。姐姐徐晓晨说,“我要好好拥抱这个妹妹,她愿意接纳我,我就已经很开心了”。一见面,母亲就失控了。

身在美国的导演常昌富,从2000年起就开始制作关于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儿童的专题片,为此他利用闲暇时间,走访各地大约100个收养了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2002年,这些素材被剪辑成两个长度为60分钟的纪录片——《爱无疆界(Love Without Boundaries)》和《难以忘却的女儿(My Unforgotten Daughter)》。

在看到静芝故事的第一时间,常导演立刻关注起来,他通过查询电话等方法找到了静芝的美国养父,开始了解和跟拍相关事情的发展。去年,他把这个故事拍摄成了《断桥相会(Meet Me on the Bridge)》,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感动,也包括引起了来做国内舆论对于亲生父母的不少诘难。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磨难和抗争,我们需要倾听海外的中国孩子们自己的声音:到底,只有爱和关怀值得去亲口诉说。

04

南昌项目计划

请关注公众号“南昌项目”(微信ID:NanchangProject)

断桥的故事激励着成千上万的孩子,他们心中的盼望愈加浓烈。加州22岁的玛德琳(Madelline),1996年12月从长沙被领养到美国。多年来她一直被自己的身世困扰,渴望找到在中国的亲生父母。她的原生姓名、生日都无人知晓,福利院只有长沙金盆岭派出所于当年5月7日捡到弃婴送往该院的记录,没有任何亲人、家属的信息。

她想通过微信渠道喊话:我的亲生爸妈啊, 你们当年遗弃我,一定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我不埋怨你们。 如果你们看到这份寻亲消息,如有好心人知道任何线索,请跟我联络!

弗尼吉亚州,5岁的洪建城周末最盼望的,就是养母洪盼(Faith Winstead)可不可以带他去中餐馆吃饭。作为中国孩子的白人母亲,洪盼不仅起了中国名字,还学会了做炒蔬菜和米饭,她经常提醒着自己,要在生活中为他们保留中国的传统。像许多被领养的中国男孩一样,建城是一个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

十七岁的加州女孩佩涅罗珀·兰姆(Penelope Lamb),有一个中国味十足的名字:宁丽霜。因为她本来就是中国人。丽霜生在江西宁都县,被一对美国夫妇从宁都福利院抱养回美,抚养长大,现在她已经长成了身高一米七的大姑娘了。养母艾伦(Ellen)说,丽霜双手小指的根部都有一个类似肉球的东西,医生说可能她一出生就有12个手指,在被收养之前可能做过小手术,但是这只是猜测,并不确定。

她的养父母,兰姆夫妇,有两个亲生儿子,除了她之外另外还有一个妹妹,在安徽抱养的雅君。一家六口人在美国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她们很想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因为是他们赋予了自己的生命。养父史蒂文(Steven)说,丽霜有家在美国,也有家在中国,如果有机会可以与中国的家交流、还可以时常回去看看,对她会非常好。

2015年和2017年,夫妇曾经两次回到宁都,希望找到女儿的亲生父母,但都没有成功。丽霜说,我不为当初他们遗弃我感到生气,我只感谢他们把我带来了人间,只想知道,他们在这世上活得很好

妹妹宋雅君比丽霜小一两岁,具体出生时间不详,她是安徽蚌埠的弃婴,被路人捡到之后送到了福利院,2006年被兰姆夫妇收养,视同己出。回忆起亲生父母,她心里只有惦念:他们是谁?他们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我到底来自哪里?她似乎是双胞胎中的一个,那么,此时此刻,可能还有另外一个自己生活在某个角落,这个念头让她更加心情急切。

科罗拉多州的爱琳(Erin Valentino)一家也常常出现同样的场景,她们过春节、贴对联、包饺子。爱琳从中国领养了二女儿洪雨蒙,中秋节的时候,她们搬椅子坐在屋外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月是故乡明,亲生父母在何方?

她们的孩子都姓“洪”。建城和雨蒙,都来自江西南昌福利院,南昌别称洪城,所以这里的许多孩子都姓洪。建城和雨蒙们渐渐长大,都开始问起自己的身世,他们希望知道自己来自哪里,亲生父母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不能和亲生父母一起生活……养父母们开始不知道怎么解答,她们在2018年2月成立了“南昌项目”。最初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建城和雨蒙找到亲人,结果却发现有相同诉求的人原来那么多,至今已有超过一百个家庭找到她们。

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放国际领养以来,估计至今已经有超过九万儿童被领养在海外长大,过去十年每年有两三千儿童被领养。这些孩子绝大多数不到两岁,其中85%是女婴。然而南昌福利院的工作人员透露,如今被送往福利院的孩子性别比例已逐渐平衡,但送来的婴儿却都有严重的健康问题。据南方周末援引美国国务院的数据,2017年美国家庭收养的1905个中国孩子里,98%是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

2014年冬天,洪建城出生在南昌市第三医院,他被诊断为血友病。八个月后,他的父母选择将孩子放在医院门外的“婴儿岛”,再也没有回来。他们离开时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因不幸得病,无力抚养,实属无奈。

洪盼来到江西,一手撑着伞,一手向路人派发印有二维码的卡片,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自己学会的仅有的中文:“我是洪盼,我在为我的儿子寻找亲生父母,谢谢”。但是,人海茫茫,一无所获。但她就像她的英文名字(Faith)一样,即便希望如何渺茫,永远不放弃“信念”。

05

请您参与支持

寻亲对于这些收养孩子的身份认同、精神健康也有重要的意义。除了人性天生的生父生母的纽带,她们的成长环境往往还以白人为主,她们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根脉需要联结,以增强她们的身份自信,以自己和自己的根为骄傲。

很多孩子心里都仿佛少了些什么,寻亲成了一个“填补空缺”的过程,多少人给亲生父母写了一封封的信,然后因为无处邮寄而撕碎扔掉。一些公益组织在做着相关的牵线搭桥的工作,比如宝贝回家(baobeihuijia.com)、中国亲生父母(ChinaBP.com)和寻亲帮帮团(可查找微信公众号),他们有的通过DNA数据进行查找匹配,并且成功地帮失散的家庭团聚;另有一些公益组织在关注如何收养、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在长大过程中的身心健康,比如中国儿童收养家庭咨询(ccaifamily.org)、青少年收养儿童协会(adopteen.org)等等。

❤️UCA在此呼吁华社组织和个人❤️

❤️踊跃签名支持孩子们的心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