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攀登公民参与这座“金山” ——记芝加哥“公民领导力论坛”
薛峰 北美新视界2017-11-07
“回想170年前,我们的华人先辈来到美国开垦金山;而现在,我们这一代更肩负使命、共同攀登一座有价值的‘金山’——公民参与,这是我们华人值得为之付出,为这个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的共同追求。”10月15日,UCA与CLF基金会联手发起、UCA伊州分会主办的“公民领导力论坛”在芝加哥Concordia大学举行,UCA会长薛海培先生的话引起在场数十名华人朋友的共鸣。

针对华人公民参与的“为什么”“怎么做”两大主题,论坛特邀包括伊州众议员、州议员竞选人、华人社团及公益组织负责人等10名嘉宾,通过主题演讲、分论坛对话的形式,解析了华人加强公民参与的迫切性,多角度交流经验方法。论坛由伊利诺伊州老龄部前部长、Concordia University老龄中心主任、UCA伊州分会副主席Dr.John K Holton致欢迎词,他还与UCA会长薛海培先生分别主持了两个主题论坛。

(聚焦“华人为何应该加强公民参与”话题,论坛特邀4名嘉宾:伊州众议员马静仪(Theresa Mah)(右二),伊州人权委员会员Hamilton Chang(右一),Dupage郡委员Janice Anderson(左二),Naperville第203学区董事Paul Leong(左一))
华人为何要加强公民参与?
“华人社区需要自己的声音!”2016年11月成为伊州首位华裔众议员的马静仪,讲述了她的参政故事。没有强大的资源背景、没有众多企业大笔捐助、马静仪所在选区仅有24%亚裔,西裔却达两倍以上的52%,而她的首次竞选点燃了华人的激情,华埠选民投票达到史无前例的2500票,投票率增加4倍。最终,马静仪以500张选票的微弱优势胜出。
“我至今非常感谢华埠的志愿者和选民们!”马静仪感动地说,“投票和志愿服务就是公民参与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发出声音,让我们的社区变得强大!”
伊州人权委员会的专员Hamilton Chang则用两个实例,触碰到华人最敏感关切的话题——种族问题。
“你们可知道陈果仁(Vincent Chen)?”他讲述了这个惨痛的故事:35年前的底特律,两名失业的白人工人用棒球棒将27岁的华裔工程师陈果仁殴打致死,凶手却被轻判释放,此案引发了浪潮般的亚裔民权运动;接着,他又询问听众最近有关华裔篮球明星林书豪发型的新闻。一个年轻听众回答说,有人并不赞同林书豪的新发型(编注:非裔的脏辫发型)——“因为他是亚裔人”。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不同族裔应怎样合作才能不会再有第二个陈果仁?”Hamilton提出的问题引人深思,作为4个孩子的父亲,他敏感到社交传媒的力量,“公民参与并不单是要去竞选公职,社交媒体也可成为公民参与的有效工具。”
在DuPage郡委员Janice Anderson看来,公民参与就是“做下去”(Just do it),她在多个组织中担任志愿者,亲身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新当选的Naperville学区董事的保罗·梁(Paul Leong)表示,他希望他的孩子不仅仅看到洗衣房和中餐厅里的华人群体,就像他过去在芝加哥华埠长大所见到的那样。
尽管在竞选学区董事前,梁先生并无太多准备和期待,但这个过程让他得到了公民参与的一次洗礼——感到身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这次论坛,他还专门刚刚就读高一的儿子和一个朋友参加,让孩子能亲身感受公民参与的意义。

(聚焦“如何在亚裔社区中做好公民参与”的话题,华埠更好团结联盟主席陈增华(右二)、UCA伊州分会会长陈健(左二)和伊州议员候选人Anne Shaw(左一)、Majoruie Moore(右二)等嘉宾出席了第二场对话)
如何在亚裔社区做好公民参与?
陈增华先生是华埠更好团结联盟主席,为芝加哥中国城服务40多年。他致力于通过公民参与和政治赋权来改善华埠社区。近年来,他特别关注新移民的公民参与,搜集签名、动员选民,并启动了“华埠远见计划”,集合众力建设华人心中的美丽华埠。这一过程正是公民参与的教育启蒙和实践样本。
作为伊州第四区众议员竞选人,安妮·肖(Anne Shaw)非常了解社区需求和亚裔社区的价值诉求。她是一名律师和民权社会活动家,她的公共服务理念直指民生,她为伊州的预算修订、芝加哥学校改造、税法改革、保护工薪家庭和老年人等重要议题奔走呼吁。“自1997年芝加哥经历了最严重的枪支暴力事件。现在是迫切需要有人去直面枪支暴力、努力做事的时候了!”安妮的竞选赢得了越来越多亚裔的支持和帮助。
UCA伊州分会会长陈健女士是个出色的社区活动家,近20年的义工奉献对她来说就是公民参与的丰富实践。她在自己5个孩子所在的学校、童子军、运动队做志愿服务和组织筹款,并热心服务社区老人,她的活力和才华为华人家长树立了一个典范。论坛上,陈健动情地讲述了UCA伊州分会“小手拉大手”,多次成功举办很有影响力的社区活动,“公民参与从做志愿者做起,奉献、参与社区公益,提升华人在主流社会的整体形象和地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带动更多的华人,吸引年轻一代参与、得到锻炼尤其重要。”
作为伊州儿童和家庭服务部亚裔事务主任,Majoruie Moore也分享了她多年坚持公益、奉献社区的经验。

(CLF基金会执行董事吴梁柱先生(右)与UCA伊州分会副主席Dr.John K Holton(左)合影留念)
“我们一起飞,才能飞得更远更高。”CLF基金会执行董事吴梁柱先生(Anthony Ng)在论坛中寄语华人朋友。作为论坛的发起人之一,他拥有多年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经验,对于亚裔公民参与做出了卓著贡献:通过赞助超过32个的公民领导论坛,为亚裔公民参与创建了“多元化、包容性、草根化、非党派”的新平台;凝聚亚裔社区多方力量,通过发掘和培养基层社区精英,鼓励亚裔社区通过与其他族裔团体合作,提升亚裔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这正是我们联合发起论坛的初衷。”正如UCA会长薛海培先生强调,公民参与是华人生活品质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如果说170年前,我们的华人先辈来到美国开垦金山,创造财富;而现在,我们这一代更肩负使命、一同攀登一座很有价值的‘金山’——公民参与。从加强文化认同、激发志愿服务,到促进与其他族裔的理解支持、鼓励参与从本地直到联邦各个层面的选举、投票的民主进程等等,这是我们华人进一步融入主流、受人尊重,并为这个国家做更多贡献的共同追求。”

(论坛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加)
年轻一代收获公民参与的新动力
论坛中,UCA伊州分会社区活动的年轻志愿者们也来到现场,热情服务、认真聆听,他们深刻的感悟和反思,让人们从华二代的独特视角看到亚裔公民参与的美好未来。
“当我们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成员时,当我们改变参与社会的方式时,我们可以改变周围的世界。”15岁的学生志愿者Lisa S在论坛中很受教益,“因为我们所拥有的社区,塑造了我们的世界和我们彼此的行为。通过公民参与,我们才能彼此理解、依赖和支持,成就我们共同的梦想。”
4岁来到美国的Lisa亲眼看到华人社区的变化:人口增加、互动增强、住得也分散了,但她也看到了华人社区的明显短板:“我感觉很多华人生活在相对闭塞的‘中国俱乐部’中,他们倾向于站在一旁袖手旁观,不愿意去承担责任改变世界。就像Anne Shaw和Marjorie Moore在论坛上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华人社区还有很多应该改进的地方,成为公民参与的推进者。”

(热烈的论坛互动现场。论坛物流组负责人孔静(前排右一)、义工陈峥(右二)、Katherine Wang(右三)等也参与讨论)
在学生志愿者Kaidi H眼中,论坛带给了她新的启示:“我从伊利诺伊州人权专员汉密尔顿那里学到如何面对失败——只有在失败时,我们才能了解到我们真正需要从何改进;从马静仪议员的参政故事,我听到了一个公共领袖如何倾力政坛、争取到民众呼声得以表达的权利;从CLF基金会执行董事吴柱梁先生鼓舞人心的话语中,让我感悟到,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是真正懂得‘何时去领导,何时去跟随’。”
“论坛帮助我发现了自己的潜能,收获了自信!”18岁的Kaidi对自我身份认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感激在这个国家能让我有权利去表达自己、寻求帮助、获得机会;我也不会再因为自己的身份而羞于伸出援手、参与社会。”
公民参与,华人青年大有作为。Lisa还为同龄人提出了公民参与的方法路径:比如,我们可以参加动物救助所、疗养院等各种志愿服务;我们可以为安妮这样的议员竞选助阵;我们还可运用年轻人喜爱的社交技术平台——Instagram和Twitter,从中寻找和参与公益活动。“当我们一点一点改变我们自己、帮助他人之时,我们就不再只是生活在一个为自己着想的小社区,而是生活在一个有能力去改变自我的大社会,用彼此的帮助去改变世界。”
在论坛上,人们亲眼见证一批华人先行者们不断觉醒、坚定前行,而年轻一代也在此遇见自己、找到方向,公民参与这座“金山”并非高不可攀,它意味着探索、共识、团结和超越,它书写着UCA的精神理念——服务、引领、激励。让华人们一同携手攀登,因为,山就在那里!

协力同心,攀登公民参与的这座“金山”!
【延伸阅读】
华人家长看论坛:
孩子的公民教育、能力培养更重要
这次论坛为重视教育的家长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公民参与带来的人生成功,领悟到未来教育子女的方向。Jenny Long就是很受启迪的一个母亲。
“让我和女儿感悟最深的是马静仪议员的故事。”Jenny说,马静仪议员并没有从事医生、律师这些大多数华裔家庭热衷的职业,而是选择了为公众服务,为争取少数族裔权益而奔走,呼吁公民关心并参与选举、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投身社区公民活动等。“她的努力,影响了众多少数族裔特别是华裔公民,而她作为州议员的身份,也不断使华裔在社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极大地激励了我。”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Jenny坦言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不遗余力;但是,令她感到遗憾的是,与许多亚裔家长一样,初到美国,会忽略孩子学习成绩以外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只是简单地认为父母的期望就应该是孩子奋斗的方向。
Jenny说,我们华人在别人眼中一直有“刻板印象”:不多事、不犯事,也不参与、不表达。来到美国定居后,曾是中国学校老师眼中的“乖孩子”,一下子变得不那么自信了,面临与同学相处和沟通障碍的诸多问题。
过去“好孩子”的标准在新环境里并不都被认可。比如,在美国课堂上,老师鼓励表达不同观点,甚至质疑老师或书本;一味谦让会让自己失去发挥和表现的机会;平时不够关心社区活动和周围发生的事情,在与同学相处时没有话题而受到疏远等。后来,经过与学校老师的沟通,甚至求助于学校社工,两个孩子才慢慢融入到新环境里。
“这次论坛,让我在培养孩子成为有责任感、有自信心、有能力的公民方面得到很多启发。”Jenny已有自己家庭教育的新计划:多鼓励孩子更积极、自信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鼓励她们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特别是参加华人的社区活动,成为提高华人在美国政治话语权和地位方面的一份子;更要鼓励孩子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因为有梦想的人生才能有动力和有方向。
(全文撰写得到Lily Chen,Haibo Guo,Lisa S,Kaidi H,Jenny Long的大力协助,特此感谢!)

与会来宾合影

UCA伊州分会Young Professional Council Chair Katherine Wang在论坛开始致辞,并分享如何激励青年一代如何参与公民事务的蓝图计划,她认为“奉献是公民参与的主导理念之一”

大芝加哥地区多名中国小留学生踊跃担任志愿者,感受华裔社区的政治觉醒与团结努力,栋梁之家的中国小留学生们担任志愿者,亲身体验美国民主政治

学生志愿者热情服务
栋梁之家负责人李韧(右一)带来了小留学生志愿者参会


【论坛系列报道】
欢迎点击阅读“公民领导力论坛”现场原创报道:
1.公民社会参与:让华人走得更远 ——明州双城华人讲坛“公民领导力论坛”纪实
欢迎关注UCA网站:请点击文尾左下“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进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