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北美新视界

社论|沉痛、勇敢而关怀的纪念,从纽约时报的头版说开去

阿伦 北美新视界2020-05-24

国殇节是美国人民展现爱国情操的一个重要日子。在五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人们纪念在历次战争中牺牲的美军将士,在纪念碑前留下鲜花和星条旗,政府部门的建筑降半旗,总统则在阿灵顿公墓发表讲话。今年,人们只能在各自的屏幕前参加纪念仪式了。

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在黑色的石板上密密麻麻刻下了58000个名字,它是当年只有21岁的华裔建筑师林璎(Maya Lin)设计的,由长达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构成,当人们在碑前行走,石碑缓缓沉入地下,而崇敬在心里缓缓升起,镜面也让观者在上面看到自己的身影,阴阳两隔的对照让人触动。

她曾这样解释设计创意: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在这个国殇节,纽约时报把自己的头版也转变成了一个纪念墙,密密麻麻印了一千个因为新冠疫情而逝去的美国人的名字,称这是“无法计算的损失”。编辑为每一个人写了一句极其简短的总结,数十年的鲜活人生只得浓缩成几个单字。但这只是总人数的1%,足足需要超过一百页的篇幅,才能放得下所有的病亡者名单。他们不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不是死了十万人,而是“死亡”这件事发生了十万次。编辑提醒读者:“这不仅仅是一连串的名字;他们,就是我们”。


然而,一方面,疫情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战争,对手是不论国籍、种族、年龄和政治都一视同仁的病毒,人类除了团结一致、互相协作之外没有别的选择;另一方面它又并不适合跟战争类比,因为用战争语言并不能伤到这个无形的敌人,反而在人们之间造就了分裂和猜忌。像越战纪念碑一样,时报的纪念墙,主体也是一个个的人而不是政治。


十万生灵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同样巨大的数字,还有创纪录的3800万的失业人数,亚马逊总裁Bezos的万亿财富,高达25万亿的美国财政赤字,大量商场和店铺则关门大吉……新冠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时代迫使人们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下的社会靠着快递小哥、超市员工、医院护工、菜场劳力还有托儿所老师等收入微薄、风险高企的一线和体力工作在维持运转,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家工作和在Zoom上开会。现实提醒人们,我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比自己意识到的更多。许多人不得不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开工、去外出赚钱养家,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同时也是对于社会利益所做的奉献。作为社会对这些成员也给予了考量,许多新的政策都提了出来,致敬(praise)和加薪(raise)都很重要,杨安泽等人倡导的全民基本收入(UBI)概念,以及全民共享人类整体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福利等理念,如今也被越来越多的从政者采纳。

国殇节传统上也是夏季的开始,带着轻松惬意,但今年的国殇节气氛里有一种别样的庄重感,带着一种坚韧和义无反顾。疫情之后,对于一个个的具体的“人”的重视,必须成为新的时代特征。保持社交隔离、造访本地商业、热心关注慈善、尽量传播真实等方式,这都不是政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我们接受和承认痛苦的已经发生,让勇敢、体贴、谅解的心,主宰我们面对这纪念墙时的反思。
免责声明:本文为作者投稿,不代表UCA官方立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