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毒”的六种变体
阿伦 北美新视界2020-04-28
美国疾控中心(CDC)的学术期刊《新发传染病》即将发布的2020第五期,封面上用了一个大家都不会陌生的「五福祥瑞」的刺绣图案,来表现当下的流行传染病。这幅来自清朝的官员锦袍的「方补」图案当中是一头金钱豹,显示这是一位三品武官的官服,画面上还有寿桃、灵芝等吉祥图案,但是最扎眼的,应该是五只飞翔的蝙蝠。
这期封面文章解释说:「各种图案里的鸟类都可以作为人畜共患病的宿主,能够传播可导致人类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体,比如高致病性的禽流感。蝙蝠多种病毒以及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冠状病毒的储存库,除了蝙蝠,在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中也发现了冠状病毒。」跟中国文化里的吉祥含义相反,俨然武官们几乎成了唱着「我们是害虫」的歌曲进军全世界的蝗虫大军。
这期封面也成了所谓「中国病毒」的又一种诠释。今年以来,对这个概念的各种诠释层出不穷,今天我们来历数一番,呼吁大家正视正在到来的社会舆论浪潮,这股浪潮存在着转变为针对华裔的政策和法律的危险。
1
文化羞辱
讽刺中国文化是肮脏和病毒
把蝙蝠和中国文化、饮食联系起来,这不是第一次,更糟糕的行为也时有耳闻。Lululemon的艺术总监Trevor Fleming在他的个人InstaGram上发布了「蝙蝠炒饭」的恶趣设计图案,上面还有用中餐馆常用字体书写的「No Thank You」字样。帖子在网络上引发抗议和抵制Lululemon的呼声,最后导致这个艺术总监被公司炒了鱿鱼,但是这个设计已经流传出去,并且依然有人在复制销售。

另一个叫做Sven Stoffels的荷兰插画师把丑化华人的做法搞出了新高度,他在Twitter上发布的动画恶心地不能看,配文说「冠毒华女给大家跳小舞(Corona ChingChan does a ‘lil dance for us)」。这则推文已经删掉了。但是,类似的丑化从一开始就有,比如「蝙蝠汤」,也绝对不是最后一次。我们的文化不应当是种族偏见的靶子,不应当是影射和羞辱的对象。



2
媒体倾向
报道的选材也有暗示的含义
尽管并没有定论说中国人吃野味吃出了冠状病毒,但是媒体时常影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最近的新闻报道,《为什么中国的野味市场依然在营业》,《深圳成为首个禁食猫狗的城市》等,选材本身就对社会心理的有暗示作用。比如禁食猫狗的新闻渲染,仿佛华人爱吃猫吃狗一样。
惯常对「政治正确」不以为然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Bill Maher,竟把「中国病毒算不算种族歧视」也当作一个可商榷的问题来问,在他的节目里为这个词正名(完全无视世界卫生组织对病毒命名的指南),说既然能叫「西班牙流感」为什么不能叫「中国病毒」?同时还轮番播放了蝙蝠、野味市场等镜头,在他身后的草丛里还放着一尊绿军装的毛主席像。
这些个镜头语言,感觉都在对观众的潜意识推波助澜,甚至让人去联系到上个世纪的那个封闭落后的中国形象,让人造成「落后的中国贻害了世界」这样一个直观的错误印象。
3
中国元素
凡是中国的都是错误的?
如果文化是跟传统有关,那么涉及现代的因素则扎根于逢中必反的冷战思维。面对这场人类共同迎战的敌人,人们惊讶地意识到,许多在中国用生命换来的宝贵抗疫经验,竟然需要在美国和西方重新发现一次才算——居家隔离是有用的,戴口罩是有用的,眼睛接触传染是真的,血液凝结是真的,病情反复是真的……不重视中国的抗疫经验,根本原因是民间和政界被政治因素的挟裹而导致的偏见。
下面这个图就是这种偏见的一个例子:同样的护士超时工作的疲惫的脸,在西方就是英雄的脸,在东方就成了宣传工具。事实上,民众夹到欢送医护人员、为他们鼓掌欢呼的行动,是人类的共性,在哪里都是自发的。现在存在一种难堪的绝对化思维:反对「中国病毒」的说法就是给「中国」的政治站台,就扮演了后者的代言人角色,这种泛政治化解读忽略了人性的共通之处。
4
种族身份
中国人都是病毒传播者?
对华人和华裔以及任何亚裔面孔的攻击,已经不是新闻了。从「中国病毒」到「中国人病毒」,由于种族身份而带来的威胁实实在在地存在。在冠状病毒疫情下,亚裔社区成为种族主义的目标,餐馆玻璃被砸、人被骂被打、店门被涂污、公共场所发现辱骂留言、老年人被羞辱、无家可归者被杀……从美国到加拿大,涉嫌种族因素的袭击都激增。讽刺的是,同样在纽约,二月份有华人因为戴口罩被人骂,三月份则华人因为不戴口罩也被人骂。
安全问题也越来越深地困扰着亚裔美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亚裔美国人社区本来就被认为是心理健康欠佳的群体,而研究表明,针对亚裔身份的集体性心理创伤是重要的负面因子。随着冠状病毒危机的继续,对仇恨犯罪的焦虑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一位叫Suzanne Chong的心理学家认为,因预期种族主义而产生的压力,甚至可能会对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5
反中舆论
中国病毒和美中对抗的纠葛来自阿肯色州的参议员Tom Cotton公开表示,应当禁止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学习理工科,理由是他们返回中国后「抢走我们的工作」以及窃取美国的技术创新,同时这也是「对中国瞒报疫情的一种惩罚」。这只是一系列的政客攻击性言论中的一个案例。对华强硬,背后有一个坚强的支撑,那就是川普总统对「中国病毒」的率先使用,即便是他后来的态度软化,但是已经放虎归山,遗患远没有终结。
在大选遭遇百年不遇的疫情,政界对中国的攻击今年怕是只多不少,连同近几年来关于知识产权问题、5G相关的国家安全问题、关税和贸易逆差问题、制造业竞争和失业问题、毒品制售问题等等的纠葛,跟中国毫无关系的华裔美国人也难以完全摆脱这些话题的牵连效应。

6
外人心态
这张脸就是永远的外人相?
亚裔影星John Cho最近在《洛杉矶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说出了亚裔的心声:「这一刻我们是美国人,下一刻我们就又成了外国人,把病毒带到了这里」,这些反亚裔的仇恨犯罪「提醒像我这样的亚裔美国人,我们的归属感是有条件的」。自从一百多年以来,把亚裔视为外人的心态就存在着。
在加拿大,出生于香港的公共卫生部长谭咏诗(Theresa Tam)因为自己的面孔,被一个议员Derek Sloan指控为中国的宣传员,质问「她到底是为了中国而工作,还是为加拿大而工作?」这则推特引得加拿大总理立刻发布声明,对种族主义表示了谴责,同时也引起了网络的反对声,要求其党魁把他开除出党。
然而政府高官们都尚且如此,普通的华裔美国人又该怎么做才能对「永远的外国人」这种种族刻板印象绝缘呢?真让人忧心。

7
幕后策划
实战操作手册浮出水面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骆家辉不得不再次站出来发声。这一次是针对某竞选智囊发布的一份长达57页的备忘录《Corona Big Book》,这是一份以反华、排华为核心内容的实战手册,提供给各地政客用于选战操作。这本白皮书的总结页面列举了政客们可用的话题要点,也揭开了这段时期各种反华排华舆论操作的谜底:https://static.politico.com/80/54/2f3219384e01833b0a0ddf95181c/corona-virus-big-book-4.17.20.pdf
- 中国通过掩盖、撒谎和囤积世界医疗设备供应,而造成这种大流行的疫情。
- 中国是一个对手,夺走了数百万美国人的工作,还把芬太尼运往美国。
- 我的竞选对手对中国情有独钟,无法信任他们对中国的态度。
- 我将抵抗中国,将制造业岗位带回国内,并为中国在传播该流行病方面所起的作用而推动对中国的制裁。
白皮书特别告诫本党政客:「无需费心为川普辩护,而是要集中火力攻击中国」。至于如何应对关于种族主义的指控,白皮书指点说,要强调这不是为了针对华裔美国人,而是要在中国人民和统治当局之间划清界限。
然而,这些招数最终是服务于一个目的:在本地选举中的胜利,但在这过程中,本地的选民们可能一个中国人都见不到,对于中国的印象也可能跟现实完全不符,能够见到的是同样身为美国人的华裔和亚裔,对各种「中国病毒」的变体也就无法视而不见。
本文为作者投稿,不代表UCA官方立场。
华社抗疫事迹在线展览
ChineseAmericansFightCOVID1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