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北美新视界

UCA华人大讲堂:亚裔历史进课堂-从立法到教学

01 为什么要推动”教改“ 美国有超过2400万亚太裔,他们为美国的开发和成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美国的K-12教育极少包含或教授亚太裔历史,这种教育的缺失导致美国对亚太裔的歧视,甚至造成反亚裔仇恨。 目前美国反亚裔仇恨犯罪的激增,突显了在我们学校教授亚太裔历史课程的紧迫性,也给与了亚太裔一个难得的机会去纠正这种教育的缺失。亚太裔历史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抵消现有的种族偏见,并加强我们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国家的公民对本国历史和族裔有更加充分和全面的认知和教育,才能保障和推动一个宽容自信,融合发展的21世纪新美国。 伊利诺斯州议会最近通过的增加亚裔历史教育的法案就是这一机遇的证明。目前,全国各地的亚裔民选官员、社区领袖或教育工作者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推动本州的“教改”,意义深远。 02 关于演讲者 国会议员孟昭文(Grace Meng):在国会提出促进学校的亚太裔美国人历史教育,帮助消除对亚裔的偏见和歧视的议案。 伊利诺伊州议员江珍妮(Jennifer Gong-Gershowitz):伊利诺伊“教改”法案共同提案人,成功推动该州亚裔历史教育进课堂。 郭志明(Stewart Kwoh):美国律师,教育家和民权领袖。《亚裔美国人促进正义》创始总裁兼董事,《亚裔美国人教育项目》创始人。 Ting-Yi Oei: 1882基金会联合创始人,教育家 Kani IIangovan: 精神科医生,新泽西教改推进组织MakeUsVisible创始人 Sima Kumar: 新泽西大学及高中英语文学教育专家 Billy Zeng: 麻州反种族主义,教育公平和正义联盟(CARE)学生代表

“我是谁?“——《华二代的文化和身份认同》讲座精彩回顾

旨在关注华裔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美国华人联合会WAVES项目小组(以下简称UCA Waves项目),于9月26日成功举办了一场免费讲座,探讨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与身份认同”的话题,129人报名参与了这次线上的讲座。 “文化和身份认同”不是一个单选题 01:“文化和身份认同”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你如何看待你自己; 第二,别人如何看待你。 02:“文化和身份认同”会随着年龄、认知的不同阶段而改变。 03:作为第一代移民,在说英文的时候常常会对自己有口音感觉尴尬,但是, 一个人说英文有口音,其实是意味着这个人有更广泛的文化背景,比只会说英文的人懂得更多种语言,而且正在更积极地去学习另一种语言。 当你这样去想的时候,就无须为自己说英文时有口音而觉得难堪。 04:当你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时,你会感觉到不舒服,这很正常。 05: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与众不同。 06:两种(或多种)文化、身份实际上可以共存。接受一种文化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另一种文化。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 帮助华二代解决“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困惑,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01: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能够畅所欲言的家庭氛围,接纳孩子的感受。 感受本身没有对错,孩子可以、也可以不以自己的中国身份而自豪。 放下家长的架子,融入孩子的社交圈子,了解孩子的喜好,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才能有机会更好的帮助到他们。 02:父母应该学会问问题,而不是随意下结论,或者一味地灌输自己的观点。 03: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为孩子提供一个与时共进、尊重并愿意了解其他文化的积极形象。 04:有些父母都会在潜意识里去给孩子”洗白(让他们更多的加入白人的圈子,玩他们认可的运动、选择他们认可的职业)“,但是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学习中文,讲汉语,这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05:当父母为孩子设定许多条条框框的时候(如不能和xx族裔的人谈恋爱、结婚;不可以选择xx专业/工作等等),不妨想一想当初自己为什么选择来美国,来到美国也就意味着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开放的世界,那又为何要用传统的、甚至可能是落后的观念去束缚孩子呢! “模范少数族裔”的迷思 01:“模范少数族裔”的说法以偏概全,给所有的亚裔(华裔)刻画了一个统一的形象、一个不客观的评价标准,符合这个标准似乎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 比如说:你是中国人,你就一定擅长数学;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华裔都擅长数学。 02:其他族裔对华裔的刻板印象还包括:只会学习的怪咖、没有幽默感、不具有领导力、胆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同为华裔,同样有个性上的差异。我们也没有必要因为自己不符合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标准”而感到沮丧。

Scroll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