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北美新视界

苦恼?无助?迷茫?加入UCA青少年同伴互助小组,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美国华人联合会(UCA) WAVES项目组于2021年6月下旬开始组织亚裔青少年成立“同伴互助小组”,通过一系列的小组活动,为青少年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倾诉的机会,一起探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烦恼,互帮互助,互为精神支援。 该项目由UCA青年大使带领,并由我们的合作伙伴Robert Wood Johnson基金会临床学者提供建议,小组活动将以在线会议的形式,创造一个开放、互动和共情的温暖空间。 同伴互助小组将由青年大使带领,有意成为大使的青年欢迎联系Tim He 每个小组最多10人,由3-4名青年大使(Tim, Jennifer, William, Jessica, Jessie, Marie)带领,每个月活动1-2次,每次都会以一个轻松的主题(如舒适、音乐、食物和电视/电影)开始,过渡到与个人相关的话题,也会包括一些和心理健康相关话题,如抑郁、焦虑、饮食失调等的探讨。 小组活动中将会探讨的一些话题 UCA WAVES项目青年大使Tim He(右)在UCA暑期大学结业典礼上介绍WAVES项目。 来吧,如果你正在经历着“青春期的迷茫”,“成长中的阵痛”;或者正因为父母殷殷期许强大压力而焦虑不安,又或者深受抑郁的折磨,却无人可诉……请扫码加入我们的小组,你将在这里得到容纳、理解,得到信心的支援、温暖的力量。 来吧,如果你也曾经历过那些苦不堪言的日子,而今已经解脱出来,请扫码加入我们的青年大使小组,助人助己,自渡渡人,为你的人生写下极其有意义的篇章。

体操名将拜尔斯因它退赛,比“Covid-19”更致命的精神“流感”,离我们有多远?

从2020年开始,一个小小的Covid-19病毒,把全世界搅了个天翻地覆,引起了全世界人的重视,几乎人人谈“新冠”而色变,可是,在这个病毒侵入人体之前,还有一个比它更致命的精神“病毒”,早已在全世界传播了很久,而了解它的人却是寥寥。1991年,台湾作家三毛在医院以丝袜自缢;2003年,一代巨星张国荣在香港文华酒店跳楼自杀……这两位在华语世界里曾红极一时的人物的悲剧离去,才逐渐揭开抑郁症在大众心中的神秘面纱…… 而实际上,抑郁症,已经成了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头号杀手是癌症),带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球有 3.5 亿的抑郁症患者,而且还以113%的增长率逐年递增。据《哈佛商业周刊》报道,在2020年9月的一个全球性的调查中,48%的Z世代(1995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常常感到焦虑。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加剧了精神健康问题的进一步恶化,2021年1月,全美41%的成年人报告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或抑郁症状,相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近4倍。美国著名抑郁症问题专家史培勒说:“这种病(指抑郁症)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历史名人如牛顿、达尔文、林肯、丘吉尔等都患过抑郁症。英国王妃戴安娜患抑郁症,一生中4次病发,多次尝试自杀,心理医生为她治疗了2年。在中国,每年约有28万人因抑郁症自杀,仅有2%的人接受了系统治疗,约71%的患者试图隐藏自己的病情,成为“微笑抑郁者”。 精神上的疾病,和“感冒”一样,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免疫,那些坚信自己或家人与“精神感冒”无关的人,不是自信,而是无知。向来重视教育、鼓励孩子“出人头地”的华人,培养出比其他族裔更高比例的社会精英,但是基于种种原因和压力,华裔孩子坠入心理疾病的比例越来越高,实在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事实。来自美国疾控中心的调查数据说,美国亚裔高中生中有18.9%的人产生过轻生念头,比白人高中生高出3.4个百分点,15-24岁美国亚裔女性的自杀死亡率比白人女性的高出30%。 关注亚裔青少年精神健康,UCA在行动 早就关注到华人社区心理健康问题的美国华人联合会(United Chinese American,以下简称UCA),从2016年开始启动“UCA Youth mental health(青少年精神健康)”项目,2021年1月重新整合成WAVES项目(WAVES是Wellness, Advocacy, Voices, Education, and Support五个词的首字母缩写),3年来组织全美各地的顶尖专家举办两次大会和十几场讲座,交流心理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成果,普及精神健康知识,致力于在亚裔社区掀起一个关心下一代精神健康的浪潮,帮助因家庭、文化和社会因素而受到困扰的家庭和青少年们。自2016年以来,WAVES通过举办免费的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为美国和海外的数千名社区成员提供服务。在2020年举办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络研讨会,吸引了来自40多个州的3000多名参与者,其中近90%是父母。在2016年和2018年的华裔美国人大会上也提供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疫情期间,随着仇恨亚裔情绪的上升,组织了在线教育研讨会,以及题为“Silent No More: We Rise Up and Write Up.”的写作研讨会。WAVES还支持了向芝加哥公立学校发起的“One

疫情之下重返校园,华裔孩子们会被歧视吗?如果孩子遭遇霸凌,家长该怎么办……

疫情期间,圣母大学从事心理研究和大学生临床心理咨询的谢维扬博士和她的同事针对华裔父母进行了一项调查,有258位家长回答了以下问题:“在COVID-19期间,你有多担心你的孩子(或你自己)受到欺凌或歧视?”其中只有4%的华裔家长表示,他们不担心自己的孩子在疫情期间受到歧视,其余96%的华裔父母都有不同程度的担心(22%是有点担心,48%一般担心,26%非常担心)。 而今,传统学校开学在即,这次的秋季开学,大批学生将在离开校园一年多后重新回到教室里,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新冠疫情的蔓延,亚裔在美国遭遇仇恨犯罪的事件频发,孩子们回到学校,将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作为家长,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们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呢? 谢博士给家长们的建议是:未雨绸缪,积极预防、良好沟通、搭建互助平台。美国教育部2017年关于学校霸凌的调查统计表,图中显示的是各种不同霸凌行为在男女生中的不同占比。图片来自nces.ed.gov 积极防范 开学前,家长们应该和孩子们认真讨论关于“歧视”和“霸凌”的话题,让孩子们知道以下行为都属于霸凌行为:-身体攻击(打、推、掐、踢),-戏弄和辱骂,-散布谣言或告诉别人不要和某人做朋友-网络欺凌( 现在欺凌不仅仅发生在学校,也发生在家里。)美国K-12教育系统的每个学区都会设定该区的反霸凌政策,在《学生守则》和校规里都会明确规定处理流程和干预机制。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花一点时间了解一下这些规定的具体内容。 在家里和孩子演练,当遇到霸凌时,应该做出的反应:1)态度平和地询问例如:“I don’t know what you mean. Could you clarify, or repeat what you just said?(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你刚才说的话吗?)” 2)解释和教育对方例如:“We shouldn’t connect a virus

当“不自杀”成为衡量孩子成功的四大标准之一

这几天的微信圈,被一封14岁女孩的遗书刷了屏,这个来自上海南汇的刚上初二的小女生,因为无法忍受父母的体罚、羞辱、施压,选择了跳楼自杀。 出于对逝者的尊重,这里不放出遗书的原文。 但它背后的故事,着实令人心痛。 从网传消息和遗书内容来看,女孩刚刚上完初一,即将升初二年级,平时非常乖巧。 父母对她的要求很高:班级前十名,年级前二十,并经常在朋友面前,把孩子当成攀比的工具。 可想而知,孩子压力很大。 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更糟糕的是,她的爸妈在人前彬彬有礼,人后却把所有坏脾气都给了孩子,动辄殴打、咒骂,甚至有时皮带抽腿、门外罚站。 女孩多次彻夜失眠。 她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可以瘫坐在沙发上,指责一个在读书的孩子,仅仅因为他们是长辈吗? 她说,她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或许这句话的背后,代表的一种自尊被践踏之后的自我厌恶。 总之,女孩不愿再忍受这样的人生,并在遗书开头和爸妈约定:“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同时嘱托:“好好待弟弟吧,请收手这种伤害。” 在决定跳楼之前,女孩做了3件小事: 她把零花钱整整齐齐摆在桌上。 留下字条,告诉爸妈,自己跳楼时踩了榻榻米,记得用抹布擦一下。 还把借书卡和从图书馆借的书放好,拜托爸妈帮她还书。 如此平静、又如此决绝的告别, 令人心碎。 一个未成年的14岁女孩,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就此夭折,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心痛! 孩子们,怎么了? 曾任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2016年“世界青年领袖”、现“一土教育”的创始人李一诺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到衡量一个孩子成功与否的四个标准: 身体健康 不犯罪,不伤害别人

捷报!UCA胜获著名RWJF基金会项目基金

UCA 北美新视界2020-10-19 UCA青年心理健康计划成员被选中参与著名的obert Wood Johnson(RWJ)基金会临床学者计划。 UCA青年心理健康计划小组项目的标题为“打破少数群体中的沉默”:通过采取国家层面的干预措施,来提高亚裔移民家庭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意识,并解决我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忌讳莫深及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

Scroll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