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北美华人周刊 第十四期 2023-04-22

NEWS 01
白宫即将出台严格举措以限制美国的在华投资

据Politico报道,预计四月晚些时候,白宫方面将出台限制美国在华投资的最新规定。预计该行政命令将要求各家科技公司,向政府通报在中国的新增投资,并禁止在微芯片等关键领域进行一些交易,堪称前所未有的行动。

几个月来拜登团队一直强调,他们并非寻求与中国这个庞大经济体脱钩,但仍然可能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比如包括提高关税、禁用TikTok等。继去年针对中国的芯片出口限制之后,这是美国高科技战略的继续延伸,目的是保持美国在新兴高科技产业中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白宫也在推进政府对美国在华企业经营的监督。政策制定者主要针对微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其他关于生物技术和清洁能源的管制还没有纳入先期的考虑。

一位高级政府官员证实,拜登的经济官员最近几周已向华盛顿的行业团体简要介绍了拜登的行政命令的大致轮廓。行政命令原计划于去年敲定,但是因为具体是监管还是阻止的细节而推迟。虽然某些方面仍在最后敲定中,但这位官员表示,它将包括要求上报新的交易,并包括一些禁止美国投资于中国的技术。

NEWS 02
联邦调查局取缔未申报的唐人街警察局并逮捕二人

本周多家媒体报道FBI在纽约逮捕两名华裔美国人的事件,检察官指控一名61岁的卢姓和一名59岁的陈姓当地居民为中国代理人、妨碍司法公正,说他们代表中国公安部创建了“美国第一个已知的海外警察局”,并骚扰和恐吓居住在海外的中国持不同政见者。

司法部国家安全司的检察长戴维·纽曼(David Newman)表示,不会容忍中国方面以这种专制方式,扼杀美国的言论自由和干涉美国的民主制度。本周多家媒体报道FBI在纽约逮捕两名华裔美国人的事件,检察官指控一名61岁的卢姓和一名59岁的陈姓当地居民为中国代理人、妨碍司法公正,说他们代表中国公安部创建了“美国第一个已知的海外警察局”,并骚扰和恐吓居住在海外的中国持不同政见者。

司法部国家安全司的检察长戴维·纽曼(David Newman)表示,不会容忍中国方面以这种专制方式,扼杀美国的言论自由和干涉美国的民主制度。

北京方面尚未就这些指控发表评论,声称这些办事处是为了给侨民提供便利服务、文化活动等。关于中国在国外运作警察局的说法也并不新鲜,去年年底以来,加拿大就在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等地展开过类似的调查,并指控涉嫌的秘密警察机构为中国工作。

这些调查增加了关于中国干涉加拿大内政的指控,包括渥太华指责北京试图影响最近两次加拿大选举。这些报道也导致其他十多个国家展开各自的调查。所谓的警察局计划,被视为凸显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对美国及其价值观的威胁以及随时随地遏制政治敌人的意愿。

亚裔美国人社区越来越担心的是,随着猜疑、敌意带来的关系恶化,对华裔美国人社区和亚裔美国人社区可能会带来强烈的负面影响,对于华人购买地产的禁令就是首当其冲的例子之一。

NEWS 03
对中国的敌意正在助长仇亚情绪

洛杉矶时报四月中旬发表了种族问题专家Russell Jeung的文章警告,在美中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美国极端分子和政府官员等正在引发社会的恐吓情绪,令人担心针对华人和其他亚裔的另一波种族主义浪潮。

文章断言,美国政府领导人在其信息中已经明确表示:中国以及与之相关的任何人都可能是安全威胁。在本月的一次大学演讲中,FBI局长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再次宣称中国是美国最大的“长期”威胁,说中国相反设法窃取他们无法创造的东西、压制他们不想听到的信息,以求超过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国防部长等其他白宫官员也重复了类似的表达。

过去和当前的例子都告诉我们,这种广泛援引中国威胁论的模式,对亚裔美国人会造成危险的后果,使华人和其他亚裔社区长期存在的刻板印象永久化为外国人、危险分子和威胁美国。

皮尤(Pew)研究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十分之八的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将中国视为威胁的美国人也更有可能认为中国人不值得信任和不道德。然而,美国官员长期以来一直不顾后果地煽动仇外心理以服务于政治议程。今天,针对中国人的敌意,仍在拟议的政策中反复出现。

NEWS 04
《中国女士》借梅阿芳故事反抗种族歧视

剧作家Lloyd Suh的2018舞台剧《中国女士》(The Chinese Lady),随着亚裔文化月的到来再次以新版本搬上舞台,多伦多的多家演出公司联合在加拿大首演。

故事追随梅阿芳(Afong Moy)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她在1834年从广州省被带到美国,时年仅14岁。据称她是第一位踏上美国土地的中国女性,被美国公众称为“中国女士”。她在费城的博物馆里被作为文化展示,让观众观看吃饭、喝茶、走路等生活内容。异国情调受到观众的欢迎,使她原定两年的约期延长到了30年,期间经历了发生在博物馆之外的事件。44岁的时候,一个新的姑娘取代了她的位置。

剧作以暮年的梅阿芳反思自己为高潮,她讲述了一生经历过的历史沧桑,从1840鸦片战争、全美大陆铁路修建,直到1871洛杉矶唐人街惨案、1882排华法案、1885石溪和1887蛇河惨案等。剧作借着“观看”这个主题,提醒观众,在同一个社会里,让我们互相都看到对方。

NEWS 05
美国华裔精神健康联盟(MHACC)本周获邀来到白宫

据中文的世界新闻网报道,美国华裔精神健康联盟(MHACC)本周获邀来到白宫,参加在这里举行的护理工作认可月活动并获得表彰,拜登总统发表讲话并签署命令,支持医疗和家庭护理人员。

MHACC的创始人是身为加州长期护理工会执行理事的彭一玲,因为其杰出的贡献,由国际服务业雇员工会(SEIU)推荐,获得拜登颁发的表彰证书。加州另一个获表彰的是工会代表亨德森(Paul Henderson)。

拜登在讲话中称颂护理人员,“他们正在做上帝的工作,照顾我们的孩子、父母以及我们深爱的人,他们照顾的,是我们在世界上最重视的人。”拜登说,他即将签署的行政命令,是迄今为止所有政府所采取的最全面的行动,以提升儿童保育和长期的护理的质量,并支持护理人员。他并提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可谓感同身受。

彭一玲表示,很荣幸能到白宫参加活动;拜登的致辞和签署命令,意味着对护理工作的认可。比如有人有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需要家庭护理,但家人需要工作,难以承担家护。她为行政命令感到振奋,“无论是针对重度病人的家庭护理,还是早期教育,都需要资金投入,希望能透过政府努力,持续改善美国在护理工作方面的短板。”

NEWS 06
争取出生公民权的斗争塑造亚裔美国家庭的历史

史密森学会杂志三月底刊文,讲述美国诉黄金德案(Wong Kim Ark)这个历史事件。这是一起里程碑式案例,导致联邦最高法院解读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的公民权条款,判决所有美国境内出生者都是美国公民。

黄金德于1871年出生于旧金山,父母都是华人,一次出国旅行归来时,移民局根据1882年5月6日通过的《排华法案》拒绝他入境。黄金德为此将政府告上法庭,挑战政府拒绝承认其公民身份的做法。

联邦最高法院在判决中支持了他的意见,并且这样的特权即使有联邦国会通过的法律也不能剥夺。 黄的父母因为没有资格入籍美国,在他8岁的时候移居中国,但他继续往返于中美之间。

1889年,黄访华并娶了17岁的妻子,其后数年间他在两地往返,在旧金山工作赚钱,1895年8月返回美国后,他被海关人员拦住。他在拘留中心没有甘心被遣送,而是告上法庭。当时,司法部也正在寻找一个测试案例来挑战华裔美国人与生俱来的公民权。 黄的胜诉,为所有在美国出生的孩子确保了与生俱来的公民身份。

然而即便如此,也未能保证他们在美国境内的平等地位。亚裔子女和妻子,包括与生俱来的公民和衍生公民,继续被拒绝进入美国边境。移民当局经常强迫这些妇女和儿童证明他们的身份、父亲身份、年龄、英语水平和美国习俗知识。甚至,与外国人结婚的女性也会被剥夺自己的公民身份。

总之,亚裔今天在美国的平等公民权,是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艰苦的抗争过程才赢得的。

NEWS 07
年届百岁的首任唐人街丽人终于戴上珠冠

1948年,Penny Wong在唐人街首次举办的选美比赛中夺魁,可惜主办者没有经验,当时只给她带了一顶纸做的冠冕。大约 75 年后,Wong 终于在上周的 98 岁生日派对上得到了她应得的一顶镶有珠宝的皇冠,这是她的朋友和支持者设计的一个惊喜礼物,包括魅力四射的唐人街表演团体Grant Avenue Follies。

出生于旧金山的Wong是历史上第一位华埠小姐,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华裔女孩追求“选美皇后”的称号,在社区中成为一项年度传统,延续至今。2021年,她的事迹被拍成了纪录片《Miss Penny Wong》。在搬进高级护理机构之前,Wong 已经在唐人街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并与社区保持着深厚的联系。

NEWS 08
作为身份和文化象征的珍珠奶茶

洛杉矶的华美博物馆(Chinese American Museum)目前正在举办一场展览,“波巴秀:历史、侨民和第三空间”,探索奶茶这种饮料从南美洲的木薯根到台湾甜点中的珍珠(木薯球)、再回到美国作为亚裔美国人身份象征的旅程。

奶茶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台湾,1990 年代将它带到美国,最初是通过洛杉矶县等地区在加利福尼亚州推广。珍珠奶茶最常见的成分是茶和耐嚼的木薯球(珍珠或波霸),但也可以用其他配料制成,例如仙草冻、芦荟、红豆等。在北美,奶茶店成为了AAPI 青年的另类空间,而它现在也称为了主流饮料,成为美国文化结构的一部分。

美国华人博物馆象征性地坐落在洛杉矶唐人街,于 2003 年 12 月开放。这个展览空间充满了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作品,包括三维雕塑、数字媒体、落地壁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由来自美国南部的一群多民族艺术家的创作。

如果您喜欢我们新创刊的“北美华人周刊”,请通过下面的链接订阅这份电子周刊,以及其他华人必知信息。我们也欢迎您和您的好友们分享我们的周刊和订阅方式,或者您直接帮助他们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