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01

中美关税战暂时进入为期三个月的缓和阶段
The U.S. and China have agreed to a 90-day tariff truce, easing trade tensions with significant tariff reductions. While trade activity has surged, underlying issues remain unresolved.
中美关税战暂时进入缓和阶段,双方在日内瓦经过多轮谈判后,于5月12日达成90天的临时停火协议。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降低关税的举措,他表示,“本周末双方代表团的共识是,双方都不希望脱钩。” 根据协议,美国将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从145%大幅下调至30%,中国也同步将对美国产品的关税从125%下调至10%。此外,中国承诺暂停部分非关税措施,包括对关键矿产和稀土磁体的出口限制,这些材料对于高科技制造业至关重要。这一阶段性让步是在美国于4月初单方面宣布全面加征10%进口关税后所引发的经济动荡背景下作出的回应。美国国内经济受此冲击出现放缓,金融市场也经历剧烈波动,促使双方重启对话。 此次关税下调立即引发中美之间的贸易活动激增,美国进口商加快下单节奏,中国港口的集装箱预订量激增了277%,导致港口拥堵,船运公司开始优先服务长期客户。尽管短期内贸易表现回暖,但企业仍面临不确定性,尤其是中小企业对90天的临时协议表示担忧,难以据此进行长期规划。分析认为,当前30%的美对中关税水平很可能将持续至2025年底,因为两国在战略层面仍存在诸多分歧,包括技术准入、关键资源出口管控以及协议执行机制等。目前,双方虽已设立对话机制持续沟通,特朗普总统表示有信心在90天内达成协议,中国方面则希望美方停止“单边加征关税的错误做法”,以寻求更加稳定和互利的贸易关系。
Chinese-American researchers discover the Chicago Archaeopteryx, revealing critical evolutionary adaptations that represent key innovations in the dinosaur-to-bird transition.
中美联合研究团队于2025年5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对”芝加哥始祖鸟”的科学描述,这是全球已知的第14具始祖鸟标本,由菲尔德博物馆于2022年获得。该标本约鸽子大小,是已知最小的始祖鸟,保存状态极其完好,包括几乎完整的骨骼、皮肤、趾垫和羽毛等软组织痕迹。研究团队利用高分辨率CT扫描和三维重建等先进技术,对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详细研究。研究发现,该标本表明始祖鸟可能同时适应地面和树栖生活。更重要的是,这是首个保存有三级飞羽的始祖鸟标本,这种羽毛连接上臂骨和尺骨,促进飞行稳定,可能代表飞行相关的进化突破。该团队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胡晗博士和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金迈·奥康纳(Jingmai O’Connor)博士领导,该研究并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Source: Eurekalert
NEWS 03

纪录片探讨曾经蓬勃发展的赴美生子灰色经济
ChinaFile presents “How to Have an American Baby,” a documentary exploring China’s birth tourism industry,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with Chinese-American filmmaker Leslie Tai.
亚洲协会ChinaFile平台将举办《好想生个美国宝宝》(How to Have an American Baby)纪录片放映及讨论会。该片深入探究曾经蓬勃发展的“赴美生子”灰色经济,揭示中国游客为使新生儿获得美国公民身份而进行的“生育旅游”现象。影片长117分钟,以中英双语呈现,镜头记录了从北京到洛杉矶的相关环节:期待分娩的母亲、月子中心经营者、当地医生、政府官员、中国赴美生子中介,以及支持这一产业的保姆、厨师和司机等人物的真实生活。影片导演、制片人、摄影兼剪辑都是由旧金山华裔女性电影人戴家馨(Leslie Tai)一人完成,其作品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记录中国崛起中产阶级及华人移民群体的梦想、焦虑和消费欲望。她的短片作品曾在电影节、PBS和《纽约时报》专栏介绍,本片是她的首部长片作品。
Source: Asia Society
NEWS 04

电影《罪人》引发对密西西比三角洲华裔与非裔复杂关系的探讨
Film “Sinners” sparked renewed interest in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Black Americans in the Mississippi Delta, revealing how these communities navigated Jim Crow laws and created families despite societal pressures that positioned them against each other.
最近备受瞩目的恐怖惊悚片《罪人》(Sinners),剧情设定在1932年的密西西比三角洲,激发了人们对当时在这里华裔与非裔美国人之间鲜为人知历史的兴趣。这部影片,讲述了华裔角色周先生(由艺名“Yao”的Thomas Pang饰演)与非裔双胞胎兄弟之间跨种族的友谊,反映了吉姆·克劳法律下两个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史密森学会杂志发布文章,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文章并讲述了一个跨族裔家庭的故事,凸显了混血后代在寻求理解自己血统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矛盾:在种族隔离制度下,华裔移民洪安(Wong On)与非裔女性埃玛·克莱(Emma Clay)在19世纪末的密西西比,靠开设杂货店谋生,育有13个子女。 华裔移民在19世纪末抵达美国南方时正值排华情绪高涨之际,一开始大量中国移民前往加州淘金,但许多人最终去建造了铁路。内战后,随着反华情绪在西海岸高涨,一些华人逃往密西西比等南方州份。由于1875年格兰特总统签署的法案实质上禁止了中国女性入境美国,再加上1882年《排华法案》阻止了进一步的中国移民,导致密西西比的华人社区主要由男性组成。根据历史学家詹姆斯·罗温(James Loewen)的记载,到1880年,密西西比三角洲有51名华裔居民,到1960年增长到1,145人。由于无法认定为白人或黑人,且被禁止进入白人社区或学校,华裔男性在黑人社区找到了家园。据估计,到20世纪初,密西西比约30%的华人男性与黑人女性结婚或同居。
Source: Smithsornian
NEWS 05

华裔洗衣店历史展挑战被“洗白”的移民史
The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s new exhibit “Challenging a Whitewashed History” explores how discriminatory laws pushed Chinese immigrants into laundry work and their fight against systemic racism, drawing parallels to contemporary anti-immigrant sentiment. 美国第一家华人洗衣店于1851年在旧金山唐人街华盛顿街和格兰特街的拐角处开业,如今,美国华人历史学会(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的新展览《挑战被洗白的历史:美国华人洗衣店》正在纪念这段历史,深入探讨导致华人从事洗衣业的文化经济因素,以及持续一个多世纪的种族主义。展览陈列了早期华人洗衣工具:1900年代装有热煤的笨重熨斗、用于蒸汽熨烫的黄铜喷水壶,以及当时流行的一次性衣领等。通过研究、艺术作品和对洗衣店家族后代的采访,展览引导观众了解旧金山和纽约市对华人洗衣店的歧视历史及社区的抵抗。1880年,旧金山监事会通过法令要求洗衣店必须设在砖房内,而在木结构建筑内经营需获特别许可。当时,全市320家洗衣店中95%位于木质建筑,其中三分之二为华人所有。随后监事会向白人业主授予例外许可,却拒绝了全部200名华人申请者。旧金山州立大学亚裔美国人研究系教授张华耀(Russell Jeung)评论了历史的相似之处,“你能看到政府通过将特定移民群体排除在某些工作领域之外,并利用移民被非人化的刻板印象来打击他们。”百多年后,华裔移民仍能感受到“永远是外国人、永远无法融入社会”的氛围。
Source: Mission Local
NEWS 06

音乐剧《传奇2.0》在橙县上演神话展现亚裔文化魅力
The Chinese musical “Legend 2.0” dazzled audience members on Mother’s Day, featuring traditional heroes like Mulan and the Monkey King through a creative blend of Eastern and Western music, dance, and martial arts that highlighted Asian cultural values.
由尔湾的南海岸中华文化中心精心策划的《传奇2.0》音乐剧,于母亲节当天在橙县塞格斯特罗姆艺术中心(Segerstrom Hall)隆重登场,吸引3000名观众,不仅为亚裔传统月庆祝活动增添光彩,也让更多观众领略亚裔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这部原创音乐剧通过东西方乐器合奏、踢踏舞、少林醉拳和空中特技,生动演绎花木兰、美猴王孙悟空和哪吒三位中华传奇人物的故事。演出还特别安排“颂赞母爱”环节,从华语经典《世上只有妈妈好》到西洋原创歌曲,让观众在美妙歌声中感受母爱温度。音乐剧总指挥兼作曲家何彬表示,今年《传奇2.0》全面升级,演出阵容超过300人,通过视听双重震撼,呈现惊喜连连的舞台效果。导演余江荔则介绍了舞台设计创新细节,如哪吒出生在透明球内及其后升天的空中特技表演,结合音乐、动画与特效,为观众带来艺术盛宴。南海岸中华文化协会理事长吴健感谢社区支持,并宣布明年5月将推出全新制作《传奇:嫦娥奔月》。在现场观赏的尔湾市议员刘令淳与母亲华企菁也表示,创新的展演模式让她们度过了别具一格的母亲节。
Source: World Journal
NEWS 07

旧金山华裔艺术家用创作治愈代际创伤
S.F. artist Cynthia Tom transforms her family’s painful history into surrealistic artwork that heals generational trauma, while creating supportive spaces for underrepresented women through her acclaimed project “A PLACE OF HER OWN” and community activism.
旧金山华裔艺术家、亚裔美国女性艺术家协会(AAWAA)前董事会主席Cynthia Tom通过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深入探索亚裔美国人尤其是女性幸存者的代际创伤经历。作为自称的“鼓动者、教育者、文化策展人和社区艺术活动家”,她的创作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作品收藏于史密森尼档案馆和加州民族和多元文化档案馆,并获得了多项荣誉。她生于1958年,是第三代华裔美国人,其家族历史深深植根于旧金山唐人街的文化中。她的父亲1923年出生后即在中国被“购买”并带回美国,而外祖母则被卖给外祖父并在被运到旧金山,随后在天使岛被拘留审讯三个月。这些家族经历成为她艺术创作的深厚素材。2009年起,她创立了“她自己的空间”(A PLACE OF HER OWN)项目,致力于通过艺术治愈祖先的创伤模式,并引导艺术家们探索“如果你有自己的空间,它会是什么样子”,这一项目和理念延续至今。她说,她作品的首要任务是为那些在父权制下被系统性压迫的有色人种女性和世界各地的女性发声,“通过挖掘我们的历史并深入了解我祖先的创伤,我已经能够进行足够深入的治愈,以支持他人运用艺术工具进行他们自己的疗愈之旅”。
Source: 48 Hills
NEWS 08

芝加哥华裔艺术家获亚太裔传统月表彰
Naperville artist Rich Lo was honored by DuPage County during AAPI Heritage Month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public art, including his upcoming ukiyo-e styled exhibition project that will tour local communities while promoting cultural reflection and community connection.
在亚太裔传统月期间,伊利诺伊州杜佩奇县(DuPage)近日表彰了纳珀维尔(Naperville)居民、壁画艺术家劳育效(Rich Lo)对社区的贡献。这一荣誉恰逢他即将举办新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展览之际。今年夏天,劳将与多个城市合作,创作浮世绘风格的图像,并将在未来几个月展出。这一最新项目与2025年当地的《北斋与浮世绘》展览有关。接受表彰后,劳简要回顾了他对艺术的热爱,这始于他在中国广州的童年时代。随家人从香港移民到美国之后,他定居在芝加哥唐人街社区,后来搬到纳珀维尔。劳育效的公共艺术生涯始于唐人街,2022年,他在芝加哥华美博物馆西墙创作了名为《中国戏曲》的壁画。他的职业履历还包括出版双语书籍。“公共艺术将我们凝聚在一起,它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劳育效表示,“这不仅仅是在艺术上,还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颁奖人说,他通过艺术进行的创造性表达,在该县及邻近地区“引起了积极的经济影响、情感治愈和文化反思。”
NEWS 09

西雅图华裔作家凭处女作《喂养幽灵》获普利策奖
Seattle-based Chinese American author Tessa Hulls has won the 2025 Pulitzer Prize for her graphic memoir “Feeding Ghosts,” which chronicles three generations of Chinese women in her family and explores intergenerational trauma through illustrations that took nearly a decade to complete.
西雅图华裔美国作家特莎·赫尔斯(Tessa Hulls)凭借图像回忆录《喂养幽灵》(Feeding Ghosts)获得2025年普利策奖传记或自传类奖项。普利策奖评委会将其描述为“一部感人的文学艺术和发现之作,其插图使三代中国女性栩栩如生”。据报道,她花费了近十年时间创作完成该图画小说,记述了她家族中三代中国女性的故事,并探讨了代际相传的创伤。故事始于她的祖母孙怡(Sun Yi),作为一位遭受迫害的记者,她带着女儿罗斯(赫尔斯的母亲)逃往香港、并写出畅销回忆录,后来又经历精神崩溃。赫尔斯对获奖感到“震惊和感激”,同时也坦承创作这部作品带来的情感负担,创作过程中的“那种孤独几乎让我崩溃”。除了普利策奖,赫尔斯近期还获得了国家图书评论界约翰·伦纳德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John Leonard Prize)等多项荣誉,目前她暂时从公众生活中退居。
Source: NextShark
NEWS 10

被遗忘的亚裔美国电影先驱女性青木鹤子
Tsuru Aoki, likely Hollywood’s first Asian leading lady, appeared in 40 films during the 1910s, challenging stereotypes and paving the way for Asian American cinema a decade before Anna May Wong, yet her groundbreaking legacy faded as Hollywood’s racial climate worsened in the 1920s.
NextShark介绍了日裔演员青木鹤子(Tsuru Aoki),她在默片时代悄然开创了历史,很可能是好莱坞第一位获得女主角地位的亚裔女演员。尽管她的成就开创先河,她的遗产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鹤子于1892年出生于东京,1903年随拥有日本帝国剧院的亲戚移民美国,在舞台上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随后于1910年代初转向电影。她与未来的丈夫早川雪洲(Sessue Hayakawa)1914年合作的《火海》(The Wrath of the Gods),奠定了她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她参演了约40部电影,她的表演通常庄重而情感复杂,为当时典型的种族化漫画提供了反叙事。虽然黄柳霜(Anna May Wong)常被誉为第一位华裔美国和国际亚裔电影明星,但实际上是青木鹤子先于十年前就踩出了道路。随着好莱坞种族气候在1920年代恶化,青木鹤子的事业开始衰落,并在结婚后淡出了公众视线。近年来,现代电影学者和“女性电影先驱计划”(Women Film Pioneers Project)等项目开始恢复她的故事,将她的名字列入美国电影中最早的亚裔面孔之一。
Source: NextShark
题图作品

劳育效(Rich Lo)是一位美籍华裔视觉艺术家兼作家,以其富有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艺术创作方式而闻名。他的作品涵盖多种媒介,包括博物馆墙上展出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及深受美国及国际读者喜爱的儿童读物。杜佩奇“美丽城市”公共艺术项目里的浮世绘风格作品,他的《金山》系列作品深入探讨了他在美国移民的经历和成功历程,并与芝加哥唐人街丰富而独特的历史交织在一起,而素描作品《比喻》系列则运用几何抽象手法,并着重强调视觉语言形式以传达意义。他即将出版的新书《父亲的二胡》暗示着对家庭、传承,以及中国传统乐器二胡的感人力量等主题的精彩探索。